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教与学, 校园生活, 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及联系
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合推“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港科大(广州))今天共同宣布推出「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以进一步加强两校学生在学术、科研及社会活动方面的互动交流,并于「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透过「科目共享」(Course Sharing)和「学分互换互认」(Credit Transfer)等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自港科大(广州)2022年9月开校以来,两校已有近1,300名学生到访对方校园,参与为期最长一个学期、涵盖实习、文化交流、业界考察及比赛等交流活动。 另有逾250名同学参与线上课程。 两校未来更计划推出夏令营活动,透过一系列文化交流,促进两地更频繁紧密的互动,扩阔同学们的视野,相互裨益。 在符合双方学术要求的大原则下,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将进一步深化「跨校园学习」的安排,落实「学分互换互认」,并透过「科目共享」机制,增加部分学科名额,以鼓励两校学生深化互动。 港科大校长兼港科大(广州)理事会理事长叶玉如教授表示:「过去数年,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一直在创新教学及研究方面紧密合作,推陈出新。 我们的办学使命、价值观与对学术卓越的承诺,在两地校园传承发展,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将有效进一步汇聚两地校园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两校学生带来更灵活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则指出,高校应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枢纽:「配合和抓紧中国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共同搭建平台,帮助粤港高校学子拓宽眼界、加强交流,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这个项目的使命所在。」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将传统学科和融合学科结合的跨境、跨校园研修计划,两校创新互联的课程设计是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的重要一环。 在符合两校教务委员会联合学术协商机制的要求和批准下,两校同学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术水平,互相修读对方校园所开设的科目,而相关科目的学分可获对方认证及转移,部分更可计算在毕业要求所需的学分之内。
新闻
Developing Young Talents: Hong Kong Students Shine at Asian Physics Olympiad 2024 (只供英文版本)
Eight talent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 at the 24th Asian Physics Olympiad (APhO 2024) held in Malaysia from 3-10 June 2024. The Hong Kong APhO team members were Chan Hoi-chi (Hong Kong Chinese Women's Club College), Edison Fu (Queen's College), Leung Chi-fung (Evangel College), Liu Lincoln (Sha Tin College) Matthew Mui (The Hong Kong Sze Yap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Association Wong Tai Shan Memorial College), Marcus Poon (Po Leung Kuk Choi Kai Yau School), Michael Tang (St. Joseph's College), and Yan King-yiu (Queen Elizabeth School). Competing among over 200 students from 27 countries or cities, the team won one gold medal (Liu), three silver medals (Leung, Fu, Yan), two bronze medals (Mui, Tang), and two honourable mentions (Chan, Poon), and was ranked 8th among all teams at the competition. The team was trained and mentored this year by Dr.
新闻
科大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展示永续领导力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于6月10日至13日参加在泰国举行的2024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 与来自世界各地逾3,000位思想领袖和创新者,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挑战。 科大代表团由副校长汪扬教授率领,随行教职员包括工学院院长罗康锦教授、协理副校长(环球事务及传讯)陈佩珠女士、协理副校长 (大学数据研究) 莱韵诗博士、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主任刘启汉教授、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城市预测项目联席主席兼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教授陈飞教授、可持续发展及零碳办公室署理处长梁嘉尉先生,以及全球及大中华事务主任李琬雯女士等。 汪扬教授在一场专题研讨会上,就如何在数字革命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与谷歌专家及匈牙利官员等各国专业人士深入交流。科大另外主持了两场备受好评的专题研讨会班。在题为发展极端天气早期预警系统的专题研讨会上,科大刘启汉教授和陈飞教授,联同香港红十字会小区备灾服务高级经理杨绮华女士,讨论如何针对弱势群体制定个人化警报,从而减少极端天气下的人命伤亡和损害;亦探讨科学家如何与人道主义及非牟利组织合作,向小区发放预警信息。在另一研讨环节上,科大罗康锦教授阐述了于可持续城市及小区推动智能创新的重要元素,并分享如何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科技,应对城市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善用资源。 会上另一亮点是科大于6月12日牵头15间来自亚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中东的院校*参与联署碳中和宣言,承诺将校园打造为生活实验室、推动创新应用,以实际行动缔造可持续的未来。 是次大会为科大提供平台展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先进举措。大学将通过合作、创新和行动,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新闻
科大与比利时院校建立新联系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于6月7日接待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的代表团。来访团成员包括根特大学于比利时的主校区、南韩校区以及北京根特大学东亚平台的教职员。   比利时驻香港总领事馆商务及经济领事Siegfried VERHEIJKE亦随团出席。代表团与科大工程学院的代表袁杰教授和先进显示与光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Kristiaan NEYTS进行了富有成果的交流,就两校最新发展交换意见,并探讨未来合作机会, 内容涵盖学生交流项目至联合科研计划。   代表团随后参观了科大多项尖端科研设施, 包括先进显示与光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生物科学实验中心,了解应对全球挑战的创新和具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是次访问标志着科大在加强与比利时这一欧盟重要成员国的伙伴关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随着科大不断扩展其全球网络,科大将与比利时学府在思想、人才和技术交流方面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翻开合作新篇章。
新闻
奖项及排名,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可持续性
科大致力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荣膺影响力排名全球第19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首度参与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大学影响力排名2024》,并勇夺全球第36位,名列香港及中国内地第一,反映科大就全球可持续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备受国际认同。 排名由THE昨日于曼谷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GSDC)上公布。 该排名评估全球2,100多间大学于实现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表现。 其中,THE特别表扬科大在建设强韧基建及工业,加速创新(SDG 9)、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SDG 11)和负责任消费与生产(SDG 12)这三大范畴的贡献最为突出。 科大副校长(大学拓展)汪扬教授欣悉科大在最新影响力排名表现突出,他表示:「这印证了科大在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方面所作的贡献。 面对现今日益复杂的挑战,除了善用科技外,我们也需要透过跨院校和跨学科的合作,应对各种议题。 作为孕育创新科技的基地,大学应担当领导角色,推动更多协作,以促进全球智慧及可持续发展。” 科大今日更坐言起行,牵头于GSDC大会上邀请15间来自亚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中东的院校*参与联署碳中和宣言,承诺将校园打造为生活实验室、推动创新应用,以实际行动缔造可持续的未来。 生活实验室的理念源于科大数年前推出的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计划。 在该计划下,科大至今已资助36个项目,包括化学品减耗和节能电表等智能系统。 汪教授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维。 科大的思维和愿景,是将校园变成零碳生活实验室,以促进体验式学习及研究。 可持续发展亦需要跨国界的协作和知识共享,借着这个联合宣言以及其他新猷,例如推动跨地域研究协作的环球知识网络(Global Knowledge Network)等,我们期望能激发更多创新解决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交通运输等挑战。」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科大团队研发基于液态金属的电子逻辑组件 成功模仿捕蝇草的智能捕食机制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领导的一支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仿捕蝇草智能捕食机制的电子逻辑组件。 该器件本身具有记忆和计算能力,无需其它辅助电子器件即可如捕蝇草般智能地响应各种刺激序列。 这项研究探讨的智能策略及逻辑机制为理解自然界中的「智能」带来崭新视角,也对「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启发。 捕蝇草的独特捕食机制向来是生物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 这个机制令捕蝇草能有效区分各种外部刺激,如单次、双次刺激,进而区分如雨滴等的环境干扰(单次刺激)及昆虫(双次刺激),以确保成功捕获猎物。 此项功能主要是由于捕蝇草的触毛具有类似记忆和计算的特征,让它可以感知刺激和产生动作电位(细胞因受刺激而产生的电信号改变),并在短时间内记着刺激。 由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申亚京领导,以及其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的前博士学生杨媛媛博士(现为厦门大学副教授)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以捕蝇草内部电信号累积/衰减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丝延伸/缩短形变的液态金属逻辑模块(简称LLM)及组件。 该器件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液态金属丝为导电介质,基于电化学及电毛细效应控制液态金属丝的长度,进而依据阳极和门极所施加的电刺激调控阴极输出。 研究结果显示,LLM本身可以记忆电刺激的持续时间和间距,计算多次刺激累积的信号,并表现出类似捕蝇草的超卓逻辑功能。 为展示他们的研究,申教授及杨博士搭建了一套LLM智能决策器件、仿触毛机械开关、仿叶片柔性电驱动器的人工捕蝇草系统,成功复制并实现了捕蝇草的捕食过程。 此外,他们还展示了LLM在功能电路集成、滤波、人工神经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不仅为模拟植物的智能行为提供了见解,也为后续的生物信号模拟器件及具身智能系统研发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申教授表示:「当提到『人工智能』,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模拟动物神经系统的智能。 然而,在自然界中,很多植物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材料、结构组合,展示出一定智能。 这个研究方向有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智能',并为构建'类生命智能'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新闻
奖项及排名, 排名, 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发展
科大跃升13位 跻身全球五十强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欣悉在最新公布的《QS 世界大学排名榜2025》中,科大跃升13位至第47名,跻身全球五十强之列,反映大学在教研和知识转移的卓越表现,备受肯定。 排名是评估大学表现的其中一项参考因素,保持卓越的教研水平更为重要。作为一所表现出色的年轻大学,科大一直致力推出创新教学方法,配合先进的教学资源,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科大提供国际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着重跨学科教育,并善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来丰富同学的学习体验,装备他们应对急速的数码转型发展。根据全球大学就业能力排名,科大毕业生的竞争力获环球人力市场认可,长期雄踞全球三十强之列。 作为一所国际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科大在最新的《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24》中,「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学」等12个学科跻身全球五十强,多个学科排名位列香港之首,其中「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更荣获全球第十名,彰显了我们过去三十年来,在包括医疗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机械人、大数据、金融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深科技领域努力耕耘的成果。 科大亦致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和产品。我们的成员共创立了1,747间至今活跃的初创公司,当中包括10间独角兽企业和14间成功退场的公司(上市集资或被并购)。此外,科大于《自然》期刊的2022年学术机构专利影响力指标中排名全中国第一,以及在2022年《新财富》深科技独角兽孵化能力中排名全国第二。 大学目前正推动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新发展。透过新近设立、区内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运算中心,以及未来多项新计划,包括医学院、创新湾和校园中的深科技孵化设施等,大学将吸引来自全球的研究人员,携手开拓知识前沿,寻求更多科研突破。自2022年底以来,科大已成功于全球延揽超过70名顶尖教研人才加盟,巩固大学的教研实力之余,亦有助香港实现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目标。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物理学
科大团队提出高频重力波创新探测方法 助探索宇宙奥秘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系副教授刘滔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提出了一种探测高频重力波(high-frequency gravitational waves, HFGWs)的突破性方法,只需利用现时正在运作以及未来建造的天文望远镜,便可能在行星磁层中有效地探测高频重力波。 这项研究突破有可能大大提高科学家探测高频重力波的能力,并促进对早期宇宙和剧烈天文事件的研究。 重力波可由早期宇宙的相变、原始黑洞的碰撞,甚至是高温粒子的辐射和衰变等事件产生,但重力波效应极其微弱,目前只在相对较低的频段中利用干涉测量被发现。 利用重力波探索天文和宇宙学,仍然非常困难,尤其在1000 赫兹以上的高频段,干涉测量技术的使用也受到极大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滔教授带领及其博士后研究员张晨博士,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婧教授合作组成的研究团队,取得突破性研究结果。 研究利用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效应,即重力波在磁场中可以转换为潜在的、可被侦测到的电磁波。 若利用行星磁层内的长路径提高转换效率,便可产生更多的电磁波讯号。 由于这类行星实验室内信号通量的角分布广泛,因此若望远镜具有宽视野,探测能力可获得进一步增强。 这个崭新概念让天文望远镜化身成重力波信号的探测器,通过不同天文望远镜的合并使用,可以广泛覆盖高频重力波频率,与天文观测的电磁波频率相同(约兆赫兹至10^28赫兹)。 这甚至包括很大一部分以前从未探索过的重力波频段。 这项研究对近地轨道卫星探测器,以及木星磁层内正在执行任务的探测器的灵敏度,都进行了初步评估。 这次研究和相关结果已于 3月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及后于5月更获《自然天文学》的重点文章以「以行星大小的实验室为宇宙学提出新见解(Planet-sized laboratories offer cosmological insights)」为题撰文介绍,强调这项研究对未来研究新型重力波探测技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