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闻
科大校长出席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校长年会 加强可持续发展跨校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日前参加了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举行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校长年会。为期三天的会议汇聚了来自61间联盟成员院校的领袖,共同探讨应对环太平洋地区气候变迁的挑战。
叶校长参与了一场小组讨论, 就创新跨领域研究应对迫切气候变迁等议题,与其他与会专家交换看法。叶校长强调科大致力与全球各地的大学合作,分享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净零碳排放目标的最佳实践、创新意念和策略。
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劳敏慈亦代表科大出席了在奥克兰举行的首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APWiL亚太女性领导力高峰会。高峰会召集超过100位联盟女性领导力指导计划的成员和校友,以及成员院校的女性领导者,探讨环太平洋地区性别平等和多样性的议题。
科大致力通过与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及其成员的紧密合作,发挥集体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活动如校长年会有助促进联盟成员合作,从而发挥更大社会影响力。

新闻
科大举行升旗仪式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七周年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七周年,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早于校园举行升旗仪式,近二百名嘉宾冒雨观礼,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一等秘书周武先生、科大副监督陈祖泽博士、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顾问委员会主席廖长城博士与荣誉主席罗康瑞博士、校长叶玉如教授、校董会副主席杨佳錩教授、司库姚建华先生,以及其他科大校董会和顾问委员会成员、高层管理人员、师生、校友、教职员及其家属等。另外,逾3,700名观众于网上收看直播。是次典礼继续由香港辅助警察队会操及升旗队负责,并首度由辅警乐队作即场演奏。升旗仪式过后,一众来宾一同颂唱科大校歌,凝聚大学社群,并祝愿香港于祖国的支持下继续繁荣昌盛。

新闻
科大嘉许透过直接录取计划入学的优秀学生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近日经「学校推荐直接录取计划」(SNDAS)及 「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援及入学计划」(SALSA),取录了逾60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批同学部分擅长艺术及体育,部分年纪轻轻已创办了盈利企业,亦有些准备于入读科大后,进一步实践其创新意念。这批同学将于2024/25 学年入学。
为表彰他们的热诚与成就,科大今日举办了嘉许礼,欢迎这批学生入读。典礼上,科大协理副校长(教学)冯志雄教授和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处长刘梦琳教授鼓励同学要把握机会,投入科大具创意及活力的氛围,展现自我。多名中学校长、老师,以及来自香港体育学院和中国香港乒乓总会的代表亦有出席典礼。
冯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科大一直崇尚多元化,除学术表现外,我们亦注重同学于艺术、领导力、创业精神、体育精神和社区服务等各方面的才能。透过更全面的评估方法,我们期望可以吸纳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学生入读科大,让他们在具活力的环境下,探索学习、启发及创新,释放不同层面的潜能。科大藉着多元化的环境,致力培育同学成为具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领导者,贡献社会。」
自教育局2022/23学年推出SNDAS以来,科大逐步将更多本科课程纳入该计划中,让更多拥有学术以外才华的学生入读科大,发挥所长。于2024/25学年,科大共有19个来自不同学院的课程参与SNDAS,而经计划获取录的人数,更于过去两年间倍增。当中不少学生在艺术、人工智能、机械人和商业等领域实力非凡,更在各类国际比赛中屡获奖项及殊荣。科大除会向各人颁发港币五万元的奖学金,若他们于文凭试中考获多于一科的5*及5**,大学亦会向其发放对应的入学奖学金。
科大亦有参与另一项专为鼓励本地运动员入读本地大学而设的非学术收生计划SALSA。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于2022/23学年推出该计划以来,科大以体育成就作为评核准则,取录了不少精英学生运动员,当中包括2020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赛铜牌得主苏慧音,以及数名将于今年九月入学的剑击、帆船和乒乓球的专业运动员。为支持SALSA,科大亦推行「学生运动员入学计划」(SAAS),为本地优秀运动员申请者提供特别入学安排、奖学金、生活津贴,以及如弹性上课安排等其他相关支援,帮助他们平衡训练与学业。

新闻
科大学者戴希教授荣获「陈嘉庚科学奖」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蒙民伟博士纳米科学教授兼物理系讲座教授戴希及其团队,继昨天获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今天再下一城,获颁「陈嘉庚科学奖数理科学奖」,以表彰他及其研究伙伴于拓朴电子态研究的贡献。该团队具开创性的研究探索,成功引领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突破,为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创新开辟新方向。
戴希教授是第二位获颁陈嘉庚科学奖数理科学奖的香港学者,以及第三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香港科学家。他的研究伙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教授及研究员翁红明教授亦一同荣获上述两大奖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为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旨在表扬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及应用方面具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由于入选一等奖的准则极为严格,历届曾多次从缺。戴教授所属的团队,为今年唯一获颁一等奖的项目。
至于两年一度的「陈嘉庚科学奖」,则旨在表彰在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资讯科技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具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每位得奖人会获颁发荣誉奖章及证书,而整个得奖团队亦会获得100万元人民币奖金,以支持他们的研究发展。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对戴教授表示衷心祝贺,他表示:「戴希教授在拓朴材料方面成就出众,不仅融合了理论物理学及实验科学,更发挥了以计算方法推动实验突破的巨大潜力。是次获奖亦印证了科大在推动基础研究上的坚定承诺。众所周知,探索基础研究的过程充满挑战性,但却对奠定创新变革的基础至为重要。科大一直致力为戴教授等出色的学者创造有利的环境,让他们能发挥其创造力、专业知识和毅力,突破研究界限。」
作为量子材料理论的领先专家,戴教授于拓扑材料的研究中,弥合了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科学的差距,更将拓扑物质理论概念带进现实世界材料,最终推动科学家们建立全新的拓扑材料数据库,贡献举足轻重。

新闻
科大回应教资会资助课程学费调整事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知悉特区政府教育局及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有关分阶段调整受资助学位课程学费的决定。
作为八间受教资会资助的院校之一,科大理解是次向上调整学费的政策,是源于大学学费在过去20多年来未有调整 ,令资助学位课程回收成本的水平不断下降。 大学相信政府在考虑学费调整幅度时,已综合审视香港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家庭的负担能力,以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承担,从而确保本地高等院校能持续提供优质的教育。 科大会因应政府最新的学费政策,作出相应配合。
科大设有不同类型的学生资助计划,同学如有财务上的需要,可向大学提出申请。 此外,科大亦提供多元化的奖学金,嘉许成绩优异,以及在运动、艺术或创新创业等非学术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生。 奖学金不设得奖人数上限。
关于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https://www.hkust.edu.hk/) 是国际知名的大学,致力推动创新教学、卓越研究及具影响力的知识转移。 科大着重为学生提供全面及跨学科的教学,于《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轻大学排名榜2024》中排行第三,并有12个科目跻身《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50强,其中「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科更位列全球第10,为本地大学之首。 此外,科大在全球大学就业能力排名中,一直位处全球首30名以内,反映毕业生极具竞争力。 在研究及创业创新方面,逾八成的科大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最新的「2020研究评审工作」被评为「国际卓越」或「世界领先」水平。 直至本年六月,科大成员共创立了1,747间至今活跃的初创公司,当中包括10间独角兽企业和14间成功退场的公司(上市集资或被并购)。

新闻
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合推“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港科大(广州))今天共同宣布推出「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以进一步加强两校学生在学术、科研及社会活动方面的互动交流,并于「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透过「科目共享」(Course Sharing)和「学分互换互认」(Credit Transfer)等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自港科大(广州)2022年9月开校以来,两校已有近1,300名学生到访对方校园,参与为期最长一个学期、涵盖实习、文化交流、业界考察及比赛等交流活动。 另有逾250名同学参与线上课程。 两校未来更计划推出夏令营活动,透过一系列文化交流,促进两地更频繁紧密的互动,扩阔同学们的视野,相互裨益。 在符合双方学术要求的大原则下,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将进一步深化「跨校园学习」的安排,落实「学分互换互认」,并透过「科目共享」机制,增加部分学科名额,以鼓励两校学生深化互动。
港科大校长兼港科大(广州)理事会理事长叶玉如教授表示:「过去数年,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一直在创新教学及研究方面紧密合作,推陈出新。 我们的办学使命、价值观与对学术卓越的承诺,在两地校园传承发展,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将有效进一步汇聚两地校园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两校学生带来更灵活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则指出,高校应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枢纽:「配合和抓紧中国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港科大(广州)与港科大共同搭建平台,帮助粤港高校学子拓宽眼界、加强交流,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这个项目的使命所在。」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将传统学科和融合学科结合的跨境、跨校园研修计划,两校创新互联的课程设计是红鸟跨校园学习计划的重要一环。 在符合两校教务委员会联合学术协商机制的要求和批准下,两校同学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术水平,互相修读对方校园所开设的科目,而相关科目的学分可获对方认证及转移,部分更可计算在毕业要求所需的学分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