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闻
计算机科学, 创新
Let's Play it Smart on Computer Interfaces (只提供英文版本)
Brain-machine interface - or the technology to synergize the brain with an external device so the latter can carry out orders, has been frequently featured in sci-fi movies as futuristic fantasy. Instead of maneuvering with our fingertips, individuals connected to such devices can transmit their thoughts, and the machines would do their bidding like magic. Recently, an American start-up promised to make this scenario a reality. A small chip would be surgically inserted into one's brain, which is then connected to a receiver with or without a wire, allowing the user to control things like a mouse or a keyboard. The company is even aiming to make the implant surgery equivalent to a simple surgical procedure like LASIK where one can walk away within hours. While this sounds revolutionary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s the general public ready to sign up for its service?
新闻
奖项, 土木及环境工程, 共同核心
以土木工程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去年,香港有港珠澳大桥及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两项超大型基建落成,另外六个项目则在施工阶段。无论公路或铁路,公共服务一般少不了土木工程师的参与,但土木工程学与市民生常日活的密切关系,却或许非修读其他学科的学生所能尽知。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的胡惟忠教授深知,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对土木工程学一无所知的年轻学子,更须尽力协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胡教授于2016年初接掌「土木工程与现代社会」课程后,这项「共同核心课程」已跃升为科大最实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不论修读什么本科,同学都可以从中了解如何透过土本工程解决香港的迫切问题。 有此成绩,当然绝非幸致。授课者除了要对科目有深厚认识,亦须充满教学热诚。胡教授两者兼备,在2014至2017年间,更连续三年成为学系内获本科生给予最高评分的老师;因此,他最近获大学颁发「2018年共同核心课程卓越教学奖」,实至名归。 修读上述核心课程的学生接近二百人,专长各异。为了增强同学的学习兴趣,胡教授制定课程范围时,必须超越平常的土木工程课题,甚至要花时间逐一细心了解学生的背景,设定适合他们的专题研习,因材施教。其课程内容全面,涵盖不同范畴,而且与时并进,触及有关城市规划及发展、法律及政策事宜、财务分析等最新知识。 举例说,由于兴建沙中线土瓜湾站,当区居民忧虑沉降问题会危害其物业的结构安全。为了让学生了解沉降的真正含意,胡教授带领他们到土瓜湾站附近不同地点量度沉降幅度,搜集第一手资料。在他眼中,这是「体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胡教授认为不管学生主修什么科目或毕业后有何志向,掌握基本土木工程知识,对自己以至香港皆有好处。他说:「我讲解的土木工程和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怎样处理房屋短缺、楼价过高等社会问题。归根究柢,这些现象是因政府高地价政策和物业发展成本昂贵而起。一方面降低发展商须要支付的地价,另一方面让置业者分三十至四十年向政府补回地价余额,如此一来,港人既可自置居所,政府亦不致损失卖地收益,是真正的双赢方案。」学生通过小组专题研习方式应对真实个案,不但可以获取实用经验,亦能窥探如何学以致用,改善民生。
新闻
环境保护, 可持续性
HK Set for Worst of It Amid Climate Change (只提供英文版本)
This month, we experienced the hottest day of the year as temperatures in Hong Kong reached 35.1 degrees Celsius. Countries across western Europe also struggled in record-breaking temperatures recently, with France hit the worst at 45.9 degrees in June. The grim situation appears to have been a repeat of last year's conditions. Although there are ongoing indepth analyses and further studies to examine the causes of individual 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many experts believe that extreme heat waves would not be feasible without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meaning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culprit for global warming ravages. Such an assumption has been proven by climate models - a complex computer simulation of physical processes and mathematical formulae used mainly to predict climate and understand how the climate system responds to elev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新闻
金融科技, 研究, 教与学
香港科技大学推出跨学院金融科技理学硕士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商管理学院、工学院和理学院携手合作,共同推出香港首个跨学科金融科技理学硕士课程。 科大金融科技理学硕士课程分为一年全日制和两年兼读制,旨在为金融科技行业引入人才。课程将透过三所学院多位教授的多元化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与流行金融科技及其工程和金融原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在多领域及日渐蓬勃的金融科技领域中的市场竞争力。第一届学生由60位主要具有金融和科技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 课程启动礼在上星期六(8 月17日)举行,由科大首席副校长倪明选教授、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谭嘉因教授、工学院副院长(研究及研究生教务)苏孝宇教授及理学院副院长(招生)梁承裕教授主持。 科大首席副校长倪明选教授说:「凭藉科大的世界级工商管理、工程及理学教育,此课程将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以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取得成功。课程亦充分体现了科大勇于创新的独特定位。」 科大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及金融科技理学硕士课程联合主任许佳龙教授表示:「此课程满足了市场的迫切需求,而第一届同学的卓越能力及多元化背景正正体现了这一点。这些学生学历优秀,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院校,当中不乏经验丰富的银行、金融及科技行业管理层和专业人士。他们均致力于学习、发展和引领全球的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 WeLab集团资深顾问、虚拟银行董事局主席及科大财务学系客席教授陈家强教授以「香港及大湾区的金融科技教育」为题于课程启动礼发表主题演讲,指出香港作为金融科技人才教育枢纽的优势。其后,启动礼举办以「虚拟银行与金融科技业的未来」为题的论坛,进一步阐明金融科技在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的关键作用。论坛嘉宾包括大华银行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叶杨诗明女士、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阮国恒先生、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业务合规总监杨冠熹先生,各人同为科大校友,均在论坛中分享他们对金融业的宝贵知识和见解。
新闻
创业, 新兴小型企业, 创新, 研究及科技
科大设立创业基金 支持初创企业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 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创业基金」 (下称基金),为科大初创企业,尤其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初创公司提供支持。基金亦期望推广校内创业精神、促进知识转移,为社会及经济带来正面影响。 科大最初会向基金注资五千万港元,于未来五年投资大学的初创企业;用以支持创业与创新科技的捐款,也可投入到此基金。获选的公司可获投资金额最多为二百万港元,以作为支持研发、业务及市场拓展方面等活动。具备创新技术及/或商业模式的初创企业,会获优先考虑。 科大校董会副主席兼校董会辖下知识转移委员会主席查逸超教授表示﹕「虽然近年为初创企业提供的融资管道有所增加,但是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公司,仍难以筹集足够资金。财政支持不但影响初创企业的存活,有时更决定一个出色的概念能否成为改善生活的现实方案。我希望基金可以提供多一个平台,培育有潜力的公司及人才,为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基金除透过与合资格的伙伴进行共同投资,亦可担任领投的角色。共同投资伙伴可以是机构性创投基金(venture capital)﹕包括金融及企业创投基金,或是家族管理之基金,其中又以具有创投经验及以创新和科技为重点的公司为佳。共同投资有机会为科大初创企业带来配对资金,以提升基金成效。此外,科大亦可藉此借助共同投资伙伴于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和筛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其对初创企业发展提供的专业指导。 申请公司须成立不多于五年,而一定比例的股份须由科大成员例如教职员、学生及/或校友持有。基金的投资及撤资决策由科大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吴恩柏教授带领的投资小组委员会负责。 有关更多「创业基金」的详情,请参阅https://e-fund.hkust.edu.hk/ 。
新闻
先进材料, 突破
香港科技大学科研团队用超冷原子解密三维拓扑材料
复杂的拓扑材料,尤其是具有不同内部和表面性质的材料,使得量子计算免于噪声干扰而更加健壮,近年来成为工业和学术界研究焦点。目前的量子计算机仍然脆弱,提高量子信息抗噪性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噪声下保持功能容错量子计算的需求,促使了对于复杂拓扑材料的探索。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的曹圭鵬教授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刘雄军教授合作首次实现三维拓扑材料。此材料由超冷原子构成,制备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亿分之三度。它为研究新型拓扑材料,甚至那些固体中无法制备的材料提供了途径。这些利用超冷原子实现的新型人工合成材料使得物理学家可以去研究非凡的物质态,进而研发新型量子器件。 材料的拓扑属性意味着材料在实际系统中可以含有一定缺陷,这也为探索材料的新奇特性提供了可能。拓扑材料研究局限于低维,因为超冷原子难以实现三维拓扑材料。三维材料的实现全面开启拓扑材料在超冷原子中的研究,包括绝缘态,半金属和超流在内的高维的非凡拓扑态。 在物理学家构造的人工合成晶格结构中,超冷原子的行为如同在固体中电子。实验中,研究员们将原子的自旋与原子的运动关联起来,形成合成拓扑材料,并且通过新的观测手段观测其能谱。这个合成量子材料就是三维自选轨道耦合的结点线半金属。 这项研究最近于2019年7月29号在自然物理杂志发表 (DOI:10.1038/s41567-019-0564-y)。 “我们的研究为研发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奇的拓扑材料提供了可能”,曹教授指出,“此进展也为复杂的三维拓扑材料研究和模拟提供了平台。” 这项研究是Science Advances 4, eaao4748 (2018) 的后续工作。
新闻
生物学, 研究
李嘉诚基金会捐资5亿港元予香港科技大学 创香港首个「合成生物学研究院」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宣佈,获李嘉诚基金会捐资5亿港元,创立香港首个聚焦「合成生物科技」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将命名为「李嘉诚合成生物学研究院」(研究院)。新学术及科研大楼提供最前沿的设备,云集世界级学者,致力推动香港成为全球合成生物科技先驱。合成生物学是未来经济发展核心,利用基因学和相关领域的大规模数据,探索生物学和非生物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的新途径,结合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化学和工程学计算和设计、编写或修改微生物基因组建,令其能够像机器般自如操作,以应对和解决生命科学中的複杂问题和挑战。 为什麽我们需要合成生物学? 到2025年,联合国预测全球人口将从目前的77亿增加至81亿。大约在2050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97亿。从增长的角度来看,这相当于把印度和中国的整个人口加入地球。在人口急增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考虑到可能由此产生的环境后果,人类需要採用新的方法存活和可持续材料。合成生物学这跨科学领域是未来经济的核心动力,合成生物科技将在很多日常生活领域出现,如医学、塑料、材料、粮食、日用品等等;香港科技教育及科研必须加入这方面的竞争前列。 李嘉诚合成生物学研究院如何运作? 李嘉诚合成生物学研究院是一个强调原创及基础应用并重的特色平台。在这个目标下,研究院首先发展科研设施和科技力量,以整合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与分析方法,通过专业的自动化运作机制,发展从生物分子到细胞以至实际产品的开拓创新,推动公共健康、环境永续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共享。研究院的愿景聚焦为香港打造成为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镇,同时也将通过提供相关政策、教育和创业的方式,转化研究成果,创造新型产业机遇,培育新一代科研创新型人才,为香港公民提供更丰富的创业和参与机会。 为何在香港科技大学?
新闻
经济学
Manufacturing Bias Disservice to Future (只提供英文版本)
The United States maintains it has the upper hand being the bigger "buyer" in the relationship, while the Chinese argue the goods of lower costs it exports are doing a big favor to US consumers, who would ultimately suffer if the costs of such goods continue to rise because of tariffs. While China is busy fighting the trade war externally, Beijing is concurrently trying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conomy to make it more robust and resilient in such difficult times. An often-overlooked feature of Sino-US trade imbalances is that although Beijing runs up huge trade surplus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t has large deficits in the service sector. These supply and demand mismatches suggest that there may exist inefficient misallocation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Economic efficiency is achieved when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an economy are distributed or allocated to most productive firms or sectors with the highest 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