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闻
校园出入管理措施最新消息
科大将继续实施校园出入管制直至另行通知为止。持有效大学证件(例如学生证、职员证、家属证、住户证,临时证或校友电子证件)之人士必须向南闸和北闸的保安人员展示证件才可进入校园。访客须预先通过学生或职员在下午三时前作出登记,以及须通过南闸和北闸的保安人员核实预先登记访客名单及身份证明文件后才可进入校园。
大学将继续审视各项出入管理措施的成效,有需要时作出相应改动。进入校园的时间或会因出入管制而有所延误,不便之处,恳请各位见谅。
[11月21日之公告]
科大将继续实施校园出入管制直至另行通知为止。进入校园之人士必须持有有效大学证件(例如学生证、职员证、家属证、住户证,或临时证)或已预先登记成为访客。
大学将审视各项出入管理措施的成效,有需要时作出相应改动。进入校园的时间或会因出入管制而有所延误,不便之处,恳请各位见谅。
[11月17日之公告]
大学办公室、图书馆,及体育设施将于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一)重开。所有出租车必须经南闸进入校园,乘客必须出示有效职员证或进行访客登记。
[11月13日之公告]
鉴于教育局宣布明日全港学校停课,香港科技大学因此决定即时关闭校园直至十一月十七日(星期日)。大学亦决定暂时更改授课模式。在本学期剩下的两个半星期,所有原定于清水湾校园举行的面授课堂及期末考试将会取消,所有课堂均于下星期开始以网上形式进行。期末考试或其他替补安排的详情将会由课程讲师公布。负责个别课程的大学教职员亦会以电邮通知学生相关教学安排。
[11月12日之公告]
原定于十一月十三日(星期三)举行的课堂因香港多区紧张情势持续升温及交通受阻而取消。大学将改以网上教学及学习模式授课,并最快于11月14日(星期四)推行。
[11月11日之公告]
原定于十一月十二日(星期二)举行的课堂因香港多区紧张情势升温及交通受阻而取消。各学院稍后会公布补课安排。
[11月10日之公告]

新闻
凯洛格 - 科大EMBA课程连续十载位居全球前列
凯洛格-科大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继续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课程排名中高踞前列位置,获全球排名第二。课程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Kellogg)管理学院合办,自2010年至今,十年内七度高踞榜首,三度位列全球第二。
根据《金融时报》刚公佈的2019年全球EMBA课程排名,凯洛格-科大EMBA课程整体表现出色。毕业生在修毕课程三年后的平均年薪一直高踞榜首,今年更达513,014美元(4,001,509港元),再度在全球一百个顶尖课程中取得最高排名。
科大商学院院长谭嘉因教授称:「凯洛格-科大EMBA课程屡获全球排名前列,我们感到非常鼓舞。能成功保持全球领导地位,不单有赖高质素的学生,同时需要科大和凯洛格两所学府的国际化教职员,他们不断引入新的内容及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协助全球高级行政人员在事业上再创佳绩。」
全球营商环境不断转变,课程因应需要推出例如「新领域市场的创新机遇」、「家族企业:成功与承传」和「增长策略」等全新选修科,协助全球高级行政人员掌握未来发展机遇。
凯洛格-科大EMBA课程自1998年推出以来,一直为全球高级行政人员提供优质管理教育。课程二十一年来成功培育全球商界精英,建立了逾千人的强大校友网络。
《金融时报》2019年EMBA排名榜全表已上载于:
http://rankings.ft.com/businessschoolrankings/executive-mba-ranking-2019
传媒查询:
香港科大商学院
潘绍忠
电话:(852) 3469 2090
电邮:johnpoon@ust.hk

新闻
大学校长关于香港目前时局的声明
香港目前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同社会团体、政党,以至家庭及朋友之间均存在极大的分歧。过去一星期,本港出现的暴力和对立情况进一步升级﹕某些大学已被示威者所控制、校园内有毒的化学品遭拿走、教职员与同学因担忧其自身安全而离开校园。这些事件正对大学造成最根本的挑战。
任何政治观点,都不能成为肆意破坏财物,威胁他人安全以至使用暴力的理据。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社会纷争,已令大学校园化身成政治角力的场所,而政府的回应至今未能有效化解危机。任何认为大学可以化解这场危机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些极其複杂而艰难的困局,并非由大学造成,亦无法透过大学纪律程序来解决。这些困局反映的是整个香港社会的分歧,政府必须牵头联合社会各界,以迅速和具体的行动来化解这一政治僵局,以恢复公共秩序和社会的安定。
香港是我们的家。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将和平与秩序带回香港。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钱大康教授
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
香港教育大学校长张仁良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教授
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教授
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教授
(按大学英文字母次序排列)
传媒查询:
香港科技大学
公共事务处
电话:5190 7882
电邮:media@ust.hk
新闻
科大举办一连串活动支持香港金融科技周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科大商学院)宣布为学生和业界推出一连串活动,以示对今天开展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全力支持。
作为投资推广署金融科技周的周边活动,科大商学院伙拍香港金融科技协会,于11月1日率先举办行业研讨会。活动主题为《银行4.0与金融服务之未来》,邀请到五位行业专家,讨论最新科技发展及其对银行和金融服务界的影响。活动于科大商学院中环中心举行,吸引超过一百位校友和业界人士参与。
紧接研讨会的另一项活动于11月2至3日在科大校内举行,活动名为Bizkathon@HKUST,是香港首个虚拟银行黑客松,欢迎香港专上院校所有学生和校友参赛,共吸引了25支队伍、超过120人参与。具金融科技背景的校友和业界人士为参赛队伍提供意见,协助各队在24小时内制订创新方案,帮助虚拟银行取得客户信任,并提供自动化运作建议。比赛获三间虚拟银行赞助,分别是平安壹账通银行、WeLab和众安银行。活动令参赛者有机会打好基础,共同迎接香港虚拟银行服务,并提早建立行内人脉。
科大商学院院长谭嘉因教授身兼一项由研资局拨款的主要金融科技研究项目负责人,他表示:「商学院乐意分担推广金融科技发展的重任。金融科技涉及跨学科专业,作为一所科技学府下的商学院,我们处于有利位置推动业界知识,并为金融业培育新一代人才。」
除了以上已举办的项目外,作为配合香港金融科技周的压轴活动,科大商学院将与HashKey Digital Asset Group携手于11月22至23日为学生举办另一项比赛 ─ 区块链商业挑战赛。从事区块链研究的HashKey总部位于香港,在金融科技界具领导地位。是次活动旨在加深参赛者对区块链科技及其应用的认识,欢迎科大以至其他本地大学的团队参与。挑战赛将为有志从事金融科技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解行业的良机,并促进香港金融科技发展。
关于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
香港科大商学院是一所年轻、创新和致力推动全球商学教育的学院。其卓越的研究成就和高质教学课程,广获各界认同,并于全球排名榜上名列前茅。有关商学院更多资料,请浏览www.bm.ust.hk。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伙拍微软 推出香港首个AI相关工商管理硕士选修科
微软香港今日宣布与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科大商学院)合作推出香港首个设有AI(人工智能)选修科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课程可协助企业管理层和机构培养重要技能、知识及文化,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做好准备。该课程内容为微软全球人工智能商学院(AI Business School)旗下的项目之一,由微软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合作编写,为学生提供以AI革新商业模式的新思维。为科大商学院MBA学生提供的AI课程将于2020年初正式在香港推出。本地企业和机构的管理人员亦将有机会透过科大的行政人员公开课程修读相关课程,为迈向AI时代作好准备。历代的工业革命成功推动社会和企业就工业技术的发展需要,改变原有生活和工作模式。同样地,要在AI及数据主导的数码时代取得成功,企业必须拥有一套相应的专业技能。微软与国际数据信息( IDC )近期进行的一项研究《 迎接未来商业:利用AI 评估亚太增长潜力》 指出,尽管87%的企业表示在未来会优先协助员工学习新技能和重新培训他们,但仍有 73%的企业尚未开始推行相应的培训计划。除此以外,报告亦指企业管理层亦必须抱有持续进修学习的态度,以确保能在瞬息万变的AI时代下克服各种挑战。微软香港及澳门区总经理陈珊珊女士表示:「AI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中决定性的科技和发展要素。随着各种机器和系统日益进化,智能协作效能亦不断提升,这改写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同时亦意味着文化将迎来转变。在数码时代下,AI的应用将成为本地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根基。我们很高兴能与全球顶尖学府之一的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帮助香港企业管理层装备技能,成就他们在AI 时代取得成功。」科大商学院院长谭嘉因教授亦表示:「我们正在见证AI如何为企业员工和工作环境带来彻底改变。同时,我们亦留意到越来越多MBA同学对AI如何优化商业决策、过程及生产力感兴趣。透过与全球AI 技术领航者微软合作,相信定能协助同学充分掌握及释放AI的潜力。」
新闻
燃点学习物理热诚
要在香港各级学校推广STEM (科学、科技、工程、数学) 教育,殊非易事。考试至上的文化根深柢固,加上学习方法刻板乏味,导致这方面的教学人才、时间,以及辅助教学工具不足。
物理学系的苏荫强教授热心支持STEM教育,但认为现行的教学模式乏善足陈。他鼓励教育界跳出固有框架,善用现有科技和简介最新研究突破,让学生学习崭新知识。他亦明白老师工作繁重,难有足够时间紧贴日新月异的科学与科技新知,使他们在教授STEM科目时倍感困难。
他说:「大部分老师都忙得不可开交。即使政府已为STEM教育预留拨款,他们也提不起兴趣钻研。」
苏教授在其专业范畴努力作出贡献,至今已就复杂物理体系发表逾160份获引用的研究论文,但在其内心深处,始终念念不忘与身边学生分享物理学的纯真趣味,希望教导他们实践所学,以行动改善生活。
因此,他研发了一个「实验工具包」,当中的概念源于其无意中发现的新型反射电子衍射现象。事实上,研制工具包的念头早于2015年萌生:苏教授当时获指派担任2016年亚洲物理奥林匹克大赛一项实验考试的出题员。由于题目必须与出题者的科研专长有关,苏教授于是决定研发这个结合理论与生活实例的工具包,并将其发展成适合于中学和大学使用的STEM辅助教学工具。
工具包内有10件主要组件,包括使用激光二极管的照明机、一个可以旋转的拨盘,以及一个能够有效解说电子衍射和光学衍射现象的观察板,组装十分容易。学生可利用它动手进行有关测试光学对准技巧的实验,并学习周期性与随机性之间的关连。
他说:「工具包定价合理,对需要教授STEM科目,但难以找到教材的老师很有帮助。」
苏教授亦在科大物理学系的「小型讲座」外展活动中,增添了介绍工具包的环节。这些小型讲座由经过训练的本科生负责向本地中学生讲解和示范,旨在激发少年人对物理学的兴趣。苏教授亦正计划加入香港教育城,向物理老师作推广。
工具包不但在中学大受欢迎,连澳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学府亦研究如何将教导于一年级新生。苏教授于是因应中学生及大学生各自的学习需要,为工具包研发两个不同程度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