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4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成为全港首位学者获颁机械工程业界殊荣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教授及科大先进微系统封装中心主任李世玮敎授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选为2014年度「Calvin W Rice Lecture Award」的得奖者,以表扬其对全球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贡献。李敎授是全港首位学者获颁此业界殊荣,他将于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ASME国际机械工程年度大会暨展覧会上发表演说。
「Calvin W Rice Lecture Award」于1934年设立,每年向一位于外地取得卓越成就的讲师颁发奖项,旨在加强世界各地工程师之间的交流与认识。李世玮教授是继浙江大学前任校长杨卫教授之后第二位来自大中华地区的得奖学者。
成为香港首位得奖学者,李世玮敎授表示:「获颁此国际业界殊荣,我深感荣幸。衷心感谢过去一直支持我于全球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人士,并期望未来能够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作为研究电子及发光二极管(LED)封装的知名专家,李教授早已预见集成电路(IC)行业由传统芯片封装发展成为晶圆级封装(WLP)的趋势,将带动市场对LED晶圆级封装的需求。有见及此,李教授于2007年起率领其团队研究先进LED晶圆级封装技术,以达到高产量及低成本生产的目标。除了专注其研究领域,李教授亦希望借助其所创设的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专业研发与技术转移,将科大研发的LED封装与生产技术发扬光大至佛山及周边地区的固态照明产业,促进其开发与商业化,最终提升内地业界的竞争力。
李教授同时兼任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副院长、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科大研究开发(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及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新闻
提供药物研发新机遇
蛋白质是构成人类及宇宙各种生物的主要物质。当中,对生物反应具催化作用的「酶」,大多数均由蛋白质组成。可见,「酶」与我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科大高研院─史拔思科研发展实验室联合研究小组与其合作伙伴最近发现250个从未被科学家发现其功能的蛋白质。Paul Schimmel教授乃领导此联合研究团队的教授,同时为加州及佛罗里达州史拔思科研院的Ernest and Jean Hahn教授及科大高研院访问教授。这一重大研究已于7月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科学》发表。
合着此研究报告的科大高研院资深学人、嘉里理学教授及生命科学部教授张明杰表示:「这一项重要发现不但开辟了一系列生物学新领域,也为进一步研发蛋白质药物提供新的机遇。」
揭示全新科研领域
经过六年以来深入研究一种名为「氨酰tRNA合成酶」(AARS)的蛋白合成酶,团队最终发现了250个全新及可能影响干细胞以至免疫系统功能的AARS剪接变体蛋白,不仅突显了生命进化过程中蛋白质演化的重要性,同时也为研发蛋白质药物制剂提供了新的方向。
进一步的研究亦正带领着团队发掘新的人体生理学领域,包括干细胞生物学、免疫反应、血管化和代谢等。
治疗疾病新启示
团队现正致力深入探讨这些AARS剪接变体蛋白的功能,并深信这些蛋白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开启了研发新一类蛋白质治疗药剂的新方向,例如广泛使用的可注射蛋白治疗剂,包括生长激素、胰岛素、促进红细胞生长素及刺激骨髓生长素等。

新闻
汲取灵感,致力于推动环保
科大的「EnerBy」队伍在全球商业案例挑战赛「Go Green in the City 2014」荣获冠军。该项比赛由能源管理企业施耐德电气举办,在2014年6月17日至21日于巴黎举行。
科大环境管理及科技理学士课程的两名学生陈晋登和李文琪组成的队伍夺得冠军。他们凭借商业方案Energy Forecast Program,成功击败10,000 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该商业案例结合智能插头,透过流动应用程式进行智能电表测量。
他们的创新意念是一个预缴电费的流动应用程式,协助用户更具效率地监察和管理用电情况。
陈晋登表示用户可一次过预缴一笔电费,并容许查阅尚未使用的余额。他亦建议电力公司推出优惠方案,让用户可就预期用电量先缴付下月的电费。若实际用电量超出预期限额,多出的电量则以标准电费计算。
2010年会考十优生陈晋登对环境议题深感兴趣,这源于电影《绝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的启发。该纪录片提升公众对全球暖化的关注,加深各地人士对气候变化的警觉,以及为环保运动重新注入动力。
请按此获取更多资讯。 (只提供英文版本)。

新闻
My life in the EVMT family
Jasmine Lee
BSc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 feel very thankful to be part of the EVMT family. EVMT, 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s a new program under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Office. Three years ago, I entered the program fuelled by a passion to learn to tackle environmental issues through new approaches, such as green business,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ut of all the programs at HKUST, EVMT is probably the one that enrolls the fewest number of students a year; because of that, we were closely knit – like a family.

新闻
The Ride Sharing Program
BAI, Site
Dual Degree Program,
BEng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BBA in General Business Management (IEGBM)
The idea of the Ride Sharing Program came to me a year ago. A UST resident and I were talking about the lengthy queues for public transport from campus; often, students are frustrated by the long wait for buses leaving UST, especially during peak hours, while professors and staff drive nearly empty cars out of campus each day. Then it dawned on us – what if UST drivers opened up their rides to other community members? This would alleviate the high demand for public transport while reducing the amount of energy consumed by private cars, making our community more sustainable.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工程教授 成为首位香港学者获选欧洲科学及艺术院院士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劳敏慈教授最近获选欧洲科学及艺术院院士(技术及环境科学),是香港首位学者获此荣誉。
欧洲科学及艺术院(EASA)是一个位于奥地利萨尔斯堡的跨学科学术组织。学院设有七个范畴,涵盖人文科学、医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律及经济、技术及环境科学,以及世界宗教。至今,学院已有逾1,500位院士,当中29位为诺贝尔奖得主。
劳教授表示﹕「能够当选EASA的院士,并成为1,500名院士中首位香港学者,我感到非常荣幸。获得这杰出组织的认可无疑是我的专业及学术生涯中一大亮点,也肯定我的科学研究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作为院士,我将有更多机会与EASA其他成员合作解决跨学科、跨国界的重要环境科学问题。」
劳教授在过去20多年致力研究利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技术以控制土壤、沉积物及水污染。近期,她与广东省政府合作,为修复河流沉积物项目担任前期研究工作。中国内地部分地区的河流沉积物均饱受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物及有毒重金属所污染,其中有机污染物亦为河流带来异味。经过考察和研究后,劳教授向政府建议数个修复技术的方案。
在2000年,劳教授与丹麦环保署合作,成功处理丹麦Vapokon地段地下水中的氯化烃污染。在2006年,她进一步推动可渗透反应场的研究,处理因有毒性阴离子污染物(例如铬和砷)而引发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此项研究成果刊载于《ES&T》及《Water Research》等多份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劳教授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取得土木(环境)工程系硕士及博士学位。她于2009年及2010年分别获选为香港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劳教授自1992年于科大任教,期间获得多项研究及教学奖项。她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颁授James Croes奖章(2004年)、Samuel Arnold Greeley奖(2007年)、Wesley W Horner奖(2009年)及EWRI最佳实践导向论文奖(2012年)。2006年,她获科大颁发大学最高荣誉的祁敖卓越教学奖。
传媒垂询: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首度协办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挑战杯」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大)签订协议,合办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此为该赛事成立25年来首度有本地大学承办。两年一度的「挑战杯」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的盛事。自1989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活动以来,规模日增,由最初19所高校数百名学生参与,至今天逾400所大学近7,000名学生竞赛,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创新赛事。历届获奖者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近10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以及2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与广东工大校长陈新教授签署合作协议,就双方如何推进第14届挑战杯订定合作细则,为粤港高校首次合办此盛会展开序幕。作为一所国际研究型大学,科大将致力为「挑战杯」增添国际元素,除致力吸引更多海外学生出席观摩,更会安排讲座以及一系列活动促进中港两地参赛者交流,以及为得奖者寻觅海内外投资者。陈繁昌校长表示﹕「挑战杯乃全国大学的盛事,推动创新,能晋身决赛的队伍都是各省市比赛中胜出的精英,科大生多年来亦积极参赛切磋。科大很荣幸明年合办此盛事,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转移以及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优秀年轻人,并将竭力将此股创新热,传播到两岸四地以致海外高等学府。」陈新校长表示﹕「本届挑战杯竞赛首次由粤港两地高校联合承办,承办模式本身就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和挑战。我们将按照『强调改革创新、强调市场机制、强调成果转化、强调粤港特色』办赛理念,认真筹备各项承办工作。抓住此次承办机遇,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建立健全多模式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促进粤港两地大学生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搭建粤港高校科技创新深度交流和协同的大格局。」为标志两地大学首次合作,科大与广东工大已于本年7月率先举办「挑战营」,安排粤港两地十多所大学逾40名学生,分别到香港及广州进行一星期的交流参观。科大亦正筹备邀请国际著名学者以及创新科技界成功人士,于明年比赛期间到广州为参赛学生演讲。至赛事完满结束后,科大计划邀请创业投资者与得奖同学在港会晤,为得奖科技及作品寻找市场化机会。科大学生自1997年起参与「挑战杯」,多年来屡获殊荣。去年比赛科大六个队伍合共夺得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及两名三等奖,成绩骄人。

新闻
Towards a Greener HKUST
Synix Siwen SUN
BSc in Risk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 Class of 2016
Stacy Kaihong HE
BSc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Class of 2016
Rax Chin Wong LAU
BSc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Class of 2016
To support eco-friendly waste disposal, I helped to organize a campaign to encourage HKUST student societies to recycle their banners and decorations this year. The aim was to motivate the societies to make better use of promotional materials provided by the University rather than just throwing them away after use.
Having observed the amount of waste produced in previous student activities, we definitely saw the need for improvement. The idea was conceived by a member of our organizing committee who took part in a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group project.
Our campaig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