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8

新聞
科大與廣州市政府及廣州大學共同籌建港科大(廣州)
香港科技大學今天正式與廣州市人民政府和廣州大學簽署協議,合作籌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港科大(廣州))。是次合作標誌著科大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港科大(廣州)將有助推動科大於教育、科研、商業管理和知識轉移方面的前沿發展,並為香港以至整個大灣區的創新科技增添動力。
港科大(廣州)位於廣州市南沙區慶盛現代高端服務區,鄰近高鐵站,佔地1.13平方公里。廣州市市長溫國輝先生、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及廣州大學校長魏明海教授於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先生、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廣東省副省長黃寧生先生、香港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李魯教授、國務院港澳辦交流司巡視員黃光先生、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李海先生、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博士,以及廣州大學黨委書記屈哨兵教授等見證下簽訂協議。廣州市政府同意提供新校所有建設費用,並將參照香港教育資助委員會對本地院校的資助模式,承擔新校未來基本營運經費;科大則負責新校的教學質量與相關政策,並將引入科大的管理模式與教研文化,確保新校與科大具同等質量和水平,以及其基礎設施規劃和設計均能符合國際標準。
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感謝廣州市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對今次計劃的鼎力支持。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人才是關鍵。作為一所國際研究型大學,科大期望能將多年來累積的辦學經驗和理念,帶到廣州,與科大位於南沙的霍英東研究院及深圳研究院,共同為大灣區培育具創新能力的國際化高端人才。我們亦期望今次合作能有助加強本地知識轉移,彌補本港高科技製造產業的不足,促進科技與商業協作,為香港開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科大校長史維教授稱: 「港科大、廣州市政府和廣州大學有著共同辦學熱忱,希望將港科大(廣州)打造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以國際先進大學的模式辦學,依法享有高度學術自由。新校定位為與科大具同等質量和水平的高等教育機構。學術院系架構不與科大重疊,而是互補優勢。新校位處廣州市最新規劃的高端科技園,科大生的科研成果及創新意念不但可透過當地完善的高科技產業鏈進行轉移,兩校學生更可共享實驗室及科研設施,彼此交流,這對促進大灣區和香港科研的發展將帶來莫大的裨益。」

新聞
科大三傑出學者獲頒2018年度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及「前瞻科研大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科研人員今年於裘槎基金會頒發的七個大獎中勇奪其中三個﹕包括生命科學部溫子龍教授的「優秀科研者獎」;以及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阮俊英與物理系及化學系助理教授潘鼎的「前瞻科研大獎」。頒獎禮主禮嘉賓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先生。
溫教授是著名發育生物學和遺傳學家,於造血發育領域方面有傑出的貢獻,曾揭示包括造血幹細胞等多種血液細胞的發育與調控機制。他的研究團隊率先利用斑馬魚這一簡單的生物學模型,過去二十年來於造血發育領域解開了不少疑團,包括研究造血幹細胞、淋巴細胞及小膠質細胞(一種駐留在大腦內的巨噬細胞)的來源、發育調控以及在機體穩態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研究成果對了解與血液細胞相關疾病背後的細胞與分子運作具有重大啟示,並為治療白血病及神經退化症等疾病提供了新的線索。下一步,溫教授將利用裘槎基金會的資助,進一步研究調控造血幹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發育的分子機制,以及探索非造血幹細胞如何於內皮造血與前期T淋巴細胞的功能。

新聞
裘槎基金會頒授科研獎給七位傑出學者 (代裘槎基金會發稿)
裘槎基金會今日(2018年12月7日)舉行頒獎典禮,頒授「裘槎前瞻科研大獎」及「裘槎優秀科研者獎」/「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給來自香港四所大學的七位優秀學者,以表揚他們卓越的科研成就。四所大學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大學(港大)及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頒獎典禮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先生主禮。
得獎學者其中三位獲頒「裘槎前瞻科研大獎」,三位獲得「裘槎優秀科研者獎」及一位獲「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七位獲獎學者名單如下:
「裘槎前瞻科研大獎2018」
黎冠峰博士(中大)
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助理教授
阮俊英博士(科大)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
潘鼎博士(科大)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及化學系助理教授
「裘槎優秀科研者獎2019」

新聞
科大與基督教靈實協會展開研究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基督教靈實協會(靈實)於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發展新科技以提高長者及護理人員的生活質素。
是次合作是通過結合科大的科研實力與靈實在長者護理及服務的豐富經驗,研製並應用「樂齡科技」,以應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這次合作亦會協助解決本地樂齡科技界別發展所面對的主要困難,加強大學、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完善樂齡科技產品相關測試平台[1],促進香港創科發展。
在今次的合作中,科大將會特別為靈實服務的使用者設計方案及產品,改善長者及護老者的生活質素;而靈實亦為科大提供新技術測試平台。雙方現就七個項目進行商討,包括針對中國人口阿爾茲海默症遺傳風險因子的研究用於發展有效診療策略;基於3D實時臉部識別技術檢測心理及生理疾病;陪伴長者並實時監測其情緒狀況及壓力水平的「虛擬治療師」;園境空間對長者心理質素影響的量化研究;用於淨水殺菌及防止疾病傳播的小型脈衝電場殺菌裝置;自動化裝置用以優化靈實日常運作,包括送膳服務系統;以及用於後勤系統的自動導航輪椅及車輛。

新聞
科大工學院計劃將「體驗式學習」 課程 訂為工程學生必修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今天(2018年12月4日)宣布,計劃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體驗式學習」課程訂為必修科,日後每年入讀工學院的800位本科一年級學生,均需修讀「體驗式學習」課程,動手製作工程作品,學習跨學科的工程知識,貼近現實需要。
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說︰「現時市場上日益需要的人才,並不是只懂一個範疇的工程師,而是擁有不同工程學科知識的工程師。我們希望透過『體驗式學習』,讓學生用自己一雙手設計一些創新發明,汲取跨學科的知識,建立解決難題的能力,成為貼近社會需要的人才。即使學生在畢業後長期投身社會不同崗位,也能適應和繼續創新。」
科大工學院正式引入「體驗式學習」課程已六年。現時,每年約有180位本科一年級學生報讀「首年基礎工程設計課程」;另外約有130位本科生在不同教授的指導下,參加本地及海外的工程設計比賽。他們均需親手設計和製作工程作品,例如飛船、小型智能車和水底機械人等。工學院計劃在兩、三年內將「體驗式學習」課程訂為必修科,日後每年入讀工學院的800位一年級學生,必需修讀「體驗式學習」課程,從而學習跨學科的工程知識,獲取實戰經驗。
為配合「體驗式學習」,工學院特別為學生提供了每天24小時開放的「學生主導體驗式學習實驗室」。該實驗室可隨時組裝變身成為設計、製造樣板或作模擬展示等用途的工作室,並設有鐳射切割機、高效3D掃描系統和動態捕捉系統等設備。實驗室由擔當「學生技術顧問」的高年級工程學生全權管理。此外,工學院亦剛剛開設全新的「Dream Team Open Lab」,讓更多學生能製作自己的工程作品,參加比賽。
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補充︰「由學生主導、讓他們動手創造及製作工程作品是全球工程教育的趨勢。科大是一所年輕的大學,我們在教學方面勇於創新。工學院於本科生教育中的『體驗式學習』投放大量資源和人才,繼續確立科大工學院在工程教育創新的領導地位。」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基因突變機制 為致命腦癌患者帶來新治療線索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北京天壇醫院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一種罕見的致命腦癌「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sGBM)」的突變機制,了解到該癌腫瘤是如何由嚴重性較低的腫瘤演變成致命的sGBM。這項突破性的發現為對化療無效的腦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於醫院管理局每年錄得的200宗惡性腦腫瘤新症當中,約四分一為「低級別神經膠質瘤(LGG)腫瘤」。這些生長於脊柱或大腦神經細胞附近的異變細胞,最終會演化成今日所知、惡性腦腫瘤中最「毒」的sGBM。雖然sGBM可經手術切除或透過口服化療藥物替莫唑胺(TMZ)治療,但絕大部分都會再出現突變,使患者病情復發,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一百。由LGG腫瘤演變成sGBM腫瘤的基因特徵和進化機制一直未明。
如今,由科大生命科學部兼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吉光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MET基因中 METex14這一節,乃引致上述腫瘤進化過程的一大「罪魁禍首」。團隊以特別設計的運算模型,分析並整合188個sGBM病人的基因組數據,當中包括由中國內地及南韓病人收集得來的新樣本,發現約14%的患者樣本於MET這個基因出現了突變。
科大的合作伙伴-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兼北京天壇醫院江濤教授及其團隊,參考這個發現後,識別出一種名為PLB-1001的藥物分子,這個分子能滲透大腦用作防禦的「血腦屏障」(即一種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負責分離血液循環和細胞外液的生理結構)而直達腦內腫瘤。PLB-1001能標靶sGBM腫瘤,並追擊腫瘤進一步的突變,成效顯著。

新聞
科大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首辦高層次對話 探討創新科技與亞洲青年在人道工作的角色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今天首次舉行公開領袖對談,探討科技為人道領域帶來的機遇及挑戰,以及亞洲青年在當中扮演的角色。今次乃ICRC主席彼得·毛雷爾先生首度於香港進行公開演說。他與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就「人道外交新視野﹕新興科技及亞洲青年的影響力」展開對談,議題包括自動化武器的出現、新科技對人道工作的影響,以及亞洲青年如何隨著亞洲崛起,對國際人道工作產生更大影響力。因研究國際關係而聞名中外的學者沈旭暉博士其後亦加入討論,由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蔡欣怡教授擔任研討會主持。為深化大學成員及公眾對國際人道工作的認識,科大亦自昨天起舉辦為期三日的展覽,展出ICRC因應艱苦苛刻的環境而設計或應用的創新設備,例如可在阿富汗及南蘇丹等環境相對惡劣的國家使用的新款義肢。這款義肢不但容易修復,亦方便配戴的人士進行各項包括宗教儀式及禱告等活動。此外,活動亦展示了一個價格低廉、操作簡單及高效能的太陽能照明燈。它除了可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提供照明,更可為手機充電,讓戰地居民身處險境時有電話應用。ICRC為訓練員工而設的虛擬實境裝置亦為展品之一。參加者戴上裝置,可感受到在地球另一端人民的生活慘況,包括在槍林彈雨下過馬路,或在人滿為患的監倉生活等情景。展覽讓科大生反思在設計一件產品或技術時,所需考慮的實際因素,以及他們的技能和知識可如何協助推展人道工作。獲選中的學生大使,亦會在是次活動中協助介紹有關展品,以及現今人道災難的嚴重性與影響層面。毛雷爾先生表示﹕「我們的世界正面對重大的人道挑戰,超過一億二千萬人現正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道援助。要減輕人道危機所帶來的傷害及為人們提供保護,需要各個界別共同的努力,所以ICRC一直鼓勵新夥伴加入。科大是一所卓越年輕的大學,擁有強大的校友網絡,我們相信科大能為現今社會所面對的迫切議題作出貢獻。」科大校長史維教授表示十分榮幸邀得毛雷爾先生作為其中一位主講嘉賓,他說﹕「毛雷爾先生的演講讓我們對現今的人道狀況有了更透徹的理解。雖然現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是推動增長的新動力,但我們亦需要了解其所帶來的危機及道德問題。我希望是次對話可讓科大成員以一個新角度認識創新科技,思考如何為人道危機提供解決方案。」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新任校長就職典禮 暨第二十六屆學位頒授典禮 頒授榮譽博士予三位傑出學者及社會領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11月16日)舉行第四任校長史維教授就職典禮暨第二十六屆學位頒授典禮,並向三位傑出學者及社會領袖頒授榮譽博士,表揚他們的重大成就及其對社會的貢獻。他們分別是(按英文姓氏順序排列):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鄭家純博士-工商管理榮譽博士
史丹福大學劉易斯和弗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工商管理榮譽博士
科大校董會前任副主席兼署理主席唐裕年先生-文學榮譽博士
為紀念創校校董會主席鍾士元博士逝世,現任大學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在畢業禮上,帶領一眾畢業生及嘉賓默哀,為鍾博士對科大所作的重大貢獻表示敬意。
廖先生說:「作為科大創校的靈魂人物之一,鍾博士為大學訂立了明確的理念。科大的使命在於培育科技人才,以推動香港以至世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這為大學發展初期,以至後來的茁壯成長打下了重要基石。就讓我們謹記科大的使命,我相信,今天正式成為大學第四任校長的史維教授,將一如既往地領導大學,繼往開來,帶領我們再創高峰。」
在今年9月1日履新的史維教授,於其就職典職上,正式獲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加冕成為新任校長。史教授在他就職演說中承諾,他會竭盡所能,延續科大協助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使命。他在演說中分享科大將面對的挑戰和機遇,並提到廣州分校的發展計劃,以及將科大校園化身成生活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
於學位頒授典禮中,史教授則祝賀畢業生,寄語他們要隨心而行,並在踏入人生新階段的同時,不忘抱著一顆解決世界問題的決心。史教授表示:「現今世代,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邃,它在提升我們生活質素的同時,亦導致貧富懸殊、窒礙地球可持續發展及社會流動性等問題,我們絕不能接受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更不應坐視不理,我期待你們改變現狀。無論你們將來擔當甚麼崗位,我相信,你們定能為這些挑戰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