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業教育到父子傳承

2022-06-08
劉教授與學生

劉教授在2001年加入科大,初來執教時的首要任務是將商業案例本地化,令學生能透徹理解。

劉教授的三位兒子

劉教授的三位兒子 (左起:Joshua、Matthew 和 Michael) 說兒時住在校園很好玩,他們都喜歡科大的蒼翠環境也享受了很多戶外的時光。

劉教授的四位兒子

(後排) Joshua、Michael 和 Matthew 皆畢業於科大商學院,Nathan (前排) 現為一年級生。

劉教授

劉教授認為商學院學生必須裝備自己 ,除了專心學習,更要多留意地緣政治和科技趨勢等影響營商環境的因素。

劉紹民教授跟科大及工商管理學院(商學院) 的關係真摯深厚,由最初擔任客席副教授,到後來出任副教授以及本科課程主任(營運管理學),教澤廣被二十載,最近獲校方頒發長期服務獎。劉教授桃李滿天下,被他教過的學生更包括他的四位兒子。

我從前可沒想過以教學為終身事業。

劉教授笑說:「我從前可沒想過以教學為終身事業!中學畢業後,我的成績未能讓我升讀大學,只好一邊在銀行當成本及營運分析員,一邊進修成為認可管理會計師,再前往美國深造。」

在彼邦取得管理科學博士學位後,劉教授留美教學,轉眼十餘載,早已在當地成家立業。2001年,正值科大商學院物色一位能結合國際與香港商業教學策略的教員,劉教授於是回港應聘。那一刻,他沒想過這份工作一做便20多年,科大更成了四位兒子的心儀學府。

劉教授的長子Joshua (工商管理學士綜合商業管理學2011年畢業生)說:「爸爸當時說我們只會在香港逗留兩年,結果年復年,後來香港成為了我們的家。」

步伐永遠向前

初執教時的首要任務是將教學內容本地化,引入本地商業案例。

劉教授攜家人回流,安頓一切,讓孩子在香港成長。然而其教學方法卻從不停步,永遠與時並進。採用北美傳統商業案例授課對劉教授可謂駕輕就熟,但本港學生對美國商業案例的來龍去脈和企業困境未必有充分理解。因此,將教學內容「本地化」便成了他初來科大執教鞭時的首要任務。

他解釋道:「在商學院,案例研究是非常實用的教學,但這兒是香港,使用本地案例才能讓學生有透徹的理解。我講課時引用的例子,全都是本地家傳戶曉的品牌,也常常提出貼近日常生活的事例和情境,刺激同學尋求解決方案。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在課堂上顯而易見!」 

走出課室,這種應用為本的實用商業教學,也是劉氏一家日常購物時的共同話題。

「小時候,每次購買糧食雜貨,爸爸總是要求我們計算效益。應該買多少盒麥片和牛奶?要吃得多快才能避免食物壞掉?我們很早便接受理性思考訓練。」次子Michael (工商管理學士市場學2012年畢業生)說起兒時趣事,父親經常與他們討論營運管理,例如產能及存貨管控的基礎問題。

商業世界不斷轉變,劉教授近年越加重視產學研合作。

他說:「近十多年,我花了不少時間與學生一起進行企業項目。這是連繫業界的好方法。我一直努力提升科目的實用性,希望講解管理技巧之餘,亦緊貼世界實況,與時並進。」

家族的商學基因

我們很喜歡聽爸爸對商學的講解,入學後也盡量上他的課堂。

在劉教授四位兒子眼中,攻讀商學本就順理成章,自然不過。Joshua 說:「雖然間接受教已經20多年,入讀科大後,我們仍盡量上爸爸的課。」 四位兒子要修讀父親的課堂,必須事前向校方申報。

劉教授笑說:「我很欣慰他們全部獲科大錄取,在這裡接受世界一流教育,學費卻遠比美國相宜。」

三子Matthew (工商管理學士環球商業管理2020年畢業生)說:「科大的商業教育非常全面,說得上軟硬兼備,像團隊合作、溝通等軟技能,為我從事供應鏈軟件行業打下基礎。」至於其他兄弟,則欣賞科大兼容並蓄、百花齊放。

大哥Joshua 回想道:「我的童年在美國度過,後來回香港升讀中學,身邊盡是與自己想法接近的朋友,但在科大三年,卻可以大量接觸各式各樣的人,擴闊個人眼界和胸襟,令我懂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對我現在行事做人影響深遠。」 

么弟Nathan和應說:「雖然我們仍受疫症影響,但科大的確是一個擁抱多元的地方。」Nathan在香港出生,現時是科大一年級生。「或許是少了些國際學生,但校園仍不乏創意和活力,我也期望與同學們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成功 = 機會 + 準備 + 熱誠

服務科大逾 20年的劉教授計劃在數年內退休,但大學在他心裡的特殊地位,卻是恆久不變。

他說:「世界不斷在變,我們的思考和教學方式也要跟上轉變。香港早已是大灣區一部分,無論是創意、增長速度或發展潛力,鄰近地區的表現都令人驚嘆。大學應如何善用這地利之便?我們絕對可以幫助學生作好準備,在大灣區一展拳腳,當中的地理優勢,正待我們好好把握。」

要達致以上目標,劉教授認為商學院學生必須裝備自己 ,除了專心學習,更要多留意地緣政治和科技趨勢等影響營商環境的因素。 

他這樣總結:「我經常提醒學生謹記這條公式—『成功等於機會、準備與熱誠的總和』。機會已在眼前;準備是指我們怎樣與學生合作,共同創造最有效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好好應對日後的挑戰;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同學拿出熱誠,主動權永遠在他們手上。」 
 

subscribe
註冊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