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基金會)携手合作開展一項獎學金計劃,以吸引高素質的理學院學生為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等STEM學術領域作出貢獻,並藉此讓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的學術成就繼續傳承下去。
在基金會的支持下,首屆獎學金計劃在2019/20學年表彰共7名來自不同學科的傑出學生,全部已獲多間頂尖大學錄取攻讀博士學位,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埃默里大學、萊比錫大學、法蘭克福馬克斯·普朗克腦科學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科學研究所/哥廷根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獲獎學生在追求學術進步之餘,更重要的是,他們將致力促進外界對科學和人文精神的了解。每位獲獎學生將每年獲得獎金資助,為期最長四年,並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成為基金會副會員。
基金會主席李勵生博士表示:「是次夥伴關係是一項先導計劃,旨在鼓勵獲獎學生參加著名的學術會議並會見知名學者,有助學生從事前沿科學研究。」科大和基金會均認為,作為未來的科學家,獲獎學生可透過這項計劃更充分地發揮個人潛力並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我們相信學生在外地求學期間,將繼續保持一貫的學習拼勁,並全情投入追求卓越,造福後世。」
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對基金會表示感謝,他認為︰「科大與基金會的合作不單有效推展創新研究,還將加強學生的全人發展以進一步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我深信這項獎學金有助我們的學生擴展海外網絡,並向環球知名學者努力學習。」
關於李約瑟博士
李約瑟 (Joseph Needham)博士F.R.S., F.B.A.偉大的科學家及人文學者
李博士(1900-1995)是一位傑出的生物化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致力研究中國的科學技術史並以其出色的著作 — 共26卷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系列而著稱。他所提出的論題(亦稱為“李約瑟難題”)提到:「鑑於15世紀前中國的傑出科學成就,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在中國文明中發展,而是在歐洲發展?」
李約瑟與他共同合作的傑出學者在推動中國及近代東方的古代科學走向現代科學的過程中做出傑出的貢獻。李約瑟的研究體現出其廣闊的視野,以及勇於追求烏托邦精神和接受非循傳統社會觀點的勇氣。
關於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網址:https://www.jnfschk.org/)
李博士於1976年從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Gonville & Caius College)退休後,發現需要一個圖書館來永久存放他大量的書籍,包括一些稀有珍藏、手稿、出版物和一些他由1940年代初開始在劍橋及多次在中國和其他國家旅行所得的收藏品。於是一群李博士在美國和香港的朋友及支持者開始籌辦相關的基金會,並於1960年代中期建立East Asian History of Science Trust in Cambridge(EAHST),主要用作管理李博士的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自1954年以來,基金會主要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副校長及《中國科學與文明史》系列出版商Peter Burbidge先生擔任主席。Burbidge先生亦是李博士在出版界最緊密聯繫的顧問之一。
為籌集資金在劍橋建立永久的EAHST圖書館(現為李約瑟研究所,網址:http://www.nri.cam.ac.uk/),F. Peter Lisowski教授、T. Y. Lee先生、李勵生在英國EAHST主席Peter Burbidge先生的指導下於1979年註冊成立了香港分部。後來為了促進圖書館建設資金由香港匯到劍橋,EAHST香港於1980年改名為The East Asian History of Science foundation(EAHSF)。最終圖書館在李博士去世後4年,於1991年完成擴建。
隨著興建圖書館的任務完成,EAHSF香港在2018年初改名為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JNFSC),並於本地學術界推廣李博士的學術使命和目標,例如自2014年開始讓中學生參與基金會的STEM教育項目。而與科大合作的獎學金計劃亦是JNFSC的另一個核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