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究:科學認知和宗教信仰的形成取決於他人的言論而非親身經歷

(文章轉載自EurekAlert!,原刊於2024年6月3日)

2024-06-04
解釋認知差異的三個模式

圖 1. 解釋認知差異的三個模式: (A) 人們可能會憑直覺認為對科學實體(如細菌)的信心高於對宗教實體(如天使)的信心,因為科學實體原則上是可觀察的,而宗教實體則不可觀察。(B) 雙途徑模型提出了科學信仰與宗教信仰的不同信息途徑;對科學實體的信仰主要由因果結果的直接經驗驅動,而對宗教實體的信仰主要由他人言語驅動。(C) 與這兩種模式相反,統一模式認為對科學實體和宗教實體的信仰都主要由他人言語(一種文化輸入形式)驅動。
 

研究團隊合影

研究團隊合影(從左至右):(1) 聯合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Ayse Payir(即將上任);(2)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維克多-托馬斯教育學教授 Paul L. Harris;(3)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研究教授馬少聰;(4)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系教育計劃政策與研究經理 Niamh McLoughlin。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發現,人們對科學和宗教的信念主要由他人的話語所塑造,而非由個人的經歷所形成。這項研究將有助於加深公眾理解對氣候變化和疫苗接種等重要社會問題信念形成的過程。

在現代社會,人們普遍更相信科學現象(如氧氣)的存在而非宗教現象(如上帝)的存在,傳統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可以實實在在的體驗到氧氣,而宗教實體則很難被實際觀察到。

由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助理教授馬少聰領導的團隊挑戰了這一傳統觀點。團隊認為,無論是科學認知還是宗教信仰,其主要形成的因素都是由來自他人(如專家或我們周圍的人)的見證或資訊所塑造的,而非個人的親身經驗。

團隊的研究結果强調,他人的言語對人們信仰的形成和對世界的理解具有決定性作用,這與認為親身經驗是形成科學認知的主要因素的觀點恰恰相反。

馬教授說:「雖然個人的親身經歷看似對於我們理解世事有重要影響,但其實我們的理解是深受他人的言語所影響。就像目睹親人患病時,孩子很難自己推測出這是由病毒引致的疾病;相反,他們反而會更相信他人的話,例如父母的教導,以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因此,這一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找到向公眾傳達科學信息的最有效方式。通過強調科學證據的可信度和共識,有利於更好促進公眾接受科學事實,尤其是在推廣和研究氣候變化等新興科學話題方面。」

她進一步解釋:「這一洞見對於消除誤導、加強公眾對科學問題的理解和支持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接種疫苗等問題上。」

研究團隊通過回顧過去幾十年的實證證據,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模型,旨在解釋人們為何會相信不可見實體的存在,如科學中的病菌或宗教中的上帝。

是次研究發現,例如即使人們無法用肉眼看到病菌,但仍然相信它們的存在,是因為醫生和科學家告訴人們病菌的存在。同樣,我們推斷人類會因病菌而生病,是通過從他人那裡了解到這一因果關係,而非通過個人觀察認識到這一聯繫。

該模型還論證了信源越可信,認同信息的人越多,人們就越有可能相信它。「如果我們身邊很多人都相信氣候變化是真實的,那麼他們的共識就會加強我們對這些認知的信任度,」馬教授表示。

這表明人們對這些現象的信心並不是因為他們直接看到了這些現象,而是因為他們相信消息的來源。

與之前其他研究提出的科學和宗教信仰形成的路徑模型不同,研究團隊的模型提供了一個統一的解釋,論證了在科學和宗教信仰這兩個領域中,形成認知的主要途徑是他人的話語影響,而非個人的直接經驗。

此次研究成果是科大研究團隊與美國的哈佛大學、聯合學院和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的成果,最近發表在細胞出版社所出版的國際頂級期刊《認知科學趨勢》上。

subscribe
註冊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