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週年,在10月1日於校園舉行了升旗儀式。
科大舉行升旗儀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週年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四周年,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十月一日於校園舉行升旗典禮。科大副監督陳祖澤博士、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顧問委員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及其他大學高層管理人員為儀式作主禮嘉賓。科大教職員工、學生、校友及家人亦親臨或透過網上直播參與是次慶祝活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地球將最早於2028年起面臨更頻繁的「降水鞭打」現象,即旱災和暴雨急劇交替,又稱「旱澇急轉」。這項研究由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陸萌茜教授和鄭達勳博士主導,指出相關風險增加的成因主要在於全球暖化背景下,快速傳播型「馬登-朱利安振盪」(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簡稱MJO)的現象將會顯著激增。
這項重要研究成果現已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為改進「次季節預報」(Subseasonal Prediction,即二至六週前的天氣預測)開闢新路徑。這項研究將有助於提升防災減災決策及應對能力,並有助加強糧食和水安全、能源管理和基礎設施的復原力。
所謂MJO,是指一種向東傳播的行星尺度擾動現象,其主導著北半球冬季熱帶地區的季節內(指30至90天)氣候變率。作為次季節預報最重要的可預測性來源之一,其對全球降雨型態、極端天氣、熱帶氣旋生成、季風系統及中緯度環流型態皆有深遠影響。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榮獲星島新聞集團頒發「2024年傑出領袖」獎項(教育/專業/科技及創新組別),以表彰其對香港教育及科技創新的變革性貢獻。頒獎典禮於上周五舉行,由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擔任主禮嘉賓,為五個不同組別的社會翹楚精英頒發獎項,嘉許他們為香港發展所作的貢獻。
郭毅可教授於開創AI發展方面貢獻良多,他同時擔任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主任,在他的領導下,中心採用DeepSeek 大模型進行全參數微調及持續訓練,成功開發香港首個本地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標誌着本地AI領域的重大突破。
郭教授在致謝辭中表示,獲得此獎項是莫大的榮幸,他說:「於我而言,成為一個傑出的領袖,並非單憑個人成就與功勞。這個獎項反映了我與科大及HKGAI等各個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並提醒著我們需肩負勇於創新的重任,為香港、國家乃至全世界帶來長遠影響。我們定當同心協力,追求科技進步,並改善人類生活,貢獻社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 至今接獲近兩萬份就2025/26學年的非本地本科生入學申請,競逐約800個學額,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國際生的申請增幅尤其顯著,按年增加約四成。申請人來自超過85個國家及地區,包括德國、法國、哈薩克斯坦、蒙古、阿聯酋、菲律賓、越南、泰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等。
本年收到的破紀錄入學申請,為科大本科生總人數(包括本地和非本地生)的兩倍,預計將能提升科大2025-26學年度非本地本科新生人數至政府所設的上限,滿足香港特區政府於2023年10月宣布的政策,即把政府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收生限額提升一倍至40%。
科大本科招生及入學事務處處長劉夢琳教授表示:「多元化是科大發展的基石。科大在本港的國際教育領域獨佔鰲頭,在非本地本科生中,近半來自中國內地以外地區,國際本科生比例之高冠絕本地大學。隨著來自逾85個國家及地區的入學申請,我們致力全面建設一個多元文化校園,培養在全球互聯互通的世界中脫穎而出的領袖。展望未來,科大將持續拓展在重點市場的招生工作,致力令香港成為全球頂尖人才的首選留學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