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鯨豚 拯救海洋生命

2023-07-30
科大生物學畢業生鄭家泰

鄭家泰(Taison)是2010年科大生物學畢業生兼海洋生物學家,他勸喻公眾不要干擾西貢的鯨魚。

科大生物學畢業生鄭家泰與同學合照

Taison(後排最左)於2010年畢業於科大,主修生物學。

科大生物學畢業生鄭家泰潛水

大學時期已喜愛野外考察、行山和水上活動。

A whale being surrounded by boats of people
西貢水域發現鯨魚蹤跡後,大批群眾出海觀鯨。(相片來源: 德哥/小紅書

 

過去幾星期,一位稀客到訪香港水域 —— 一頭相信是「布氏鯨」的鯨魚在西貢出現,有片段更捕捉到牠張開巨口,用鯨鬚過濾食物的畫面,大批巿民因此爭相出海觀鯨,更引來海洋保育專家的關注,其中一位經常成為焦點的就是2010年科大生物學系畢業生鄭家泰(Taison)。

「我們懇請大家不要騷擾鯨魚。」Taison在面對傳媒訪問時總是不厭其煩地重複這個重要信息。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兼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HKDCS) 會長,認為鯨魚的出沒大大提高了公眾對巨型水底生物受海洋污染威脅的認知。「在社交媒體上,有很多人發文呼籲大家切勿靠近鯨魚,令人欣慰。」作為一位從事保育海豚工作多年的專家,Taison認為輿論態度出現如此大的轉變,反映出普羅大眾逐漸意識到人類破壞海洋生物的嚴重性。

由生物系學生到海洋保衛者

HKUST biology graduate Taison CHANG worked as a lab technician at Hong Kong Ocean Park
Taison 科大畢業後,在一個主題公園擔任實驗室技術員。

 

Taison笑言對海洋生物的興趣,始於在科大主修生物學的日子:「也許是科大校園的無敵海景,激起了我對海洋的熱愛。」他在大學時期已喜愛野外考察、行山及各項水上活動,畢業那年更決定投身與動物有關的行業。

Taison初出茅蘆就獲本地一家主題公園聘請為實驗室技術員,可以近距離接觸各種動物,這本應是一份夢想工作。「可是,當我親眼看見這些滿有智慧的生物終日被困,心裏著實不好過。」為了推動可持續發展,讓海洋生物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他決定離開主題公園,並在2013年加入「香港鯨豚研究計劃」,成為研究員。

全心全意守護海豚

A dolphin mother keeping the carcass of her dead calf afloat
Taison曾見過海豚母親,奮力托著已死的海豚寶寶屍體整整一星期,場面令人心碎。(相片來源: HKDCS)

 

Taison進行的長期研究針對中華白海豚及印度太平洋江豚,旨在了解牠們在香港及鄰近水域的分佈、棲息範圍、社群結構、生態歷史及行為。

為了觀察海豚,他試過一星期出海近五天,並根據每條海豚的特徵,例如背鯺形狀、顏色、斑點或永久傷疤,辨認出不同的海豚個體。有一幕情景教他畢生難忘:「我曾經看過一頭海豚母親,奮力托著已經死去的海豚寶寶,整整一星期不願放手,場面令人心碎。」

身為海豚保育學會會長,Taison把空餘時間都花在保育工作上,包括舉辦「大嶼海豚導賞團」,讓公眾有機會一睹中華白海豚的美態。為了傳播海洋生態的知識,他更積極到不同學校舉行研討會和講座,啟發學生加入學會,攜手保護海洋動物。

教育是通向可持續發展的不二之門

HKUST Biology graduate Taison Chang on a dolphin-watching boat trip
現為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的Taison,積極舉辦觀豚導賞遊。

 

致力保育海洋的Taison,於2019年遠赴澳洲修讀保育科學碩士學位,隨後回港攻讀生物學博士課程,主力研究珊瑚礁。這位海洋保衛者,有志開展關於海洋保護區域的研究,期望最終能推動社會作出改變。

為響應聯合國所制訂、旨在保護水下生物的「可持續發展(SDGs)目標14」,Taison 及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肩負公眾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每當有參加海豚導賞團的小朋友提出餵飼海豚或觀看海豚表演的要求時,Taison 就意識到公眾教育的工作還是有待加強,好讓下一代有正確的保育觀念。

在日常生活中減少碳足跡,例如買外賣時自備餐盒,已經幫了地球一個大忙。

除了研究及倡議工作,Taison也是科大的兼職講師,在環境及可持續發展部的研究生課程,教授保育及可持續發展課題。

當被問到如何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時,Taison說:「在日常生活中減少碳足跡,例如買外賣時自備餐盒,已經幫了地球一個大忙。」他深信只要每人出一分力,不但能減少塑膠污染海洋,更能建設一個美好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同時保護陸地與海洋。

subscribe
註冊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