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雖以「科技」命名,但大學不只培育科學及工程人才,我們對所有類型和形式的創意與創新同樣重視。科大校園從來不缺音樂會、表演和展覽,好像一年一度的百老匯式夏季音樂劇、深受好評的「創意間的親暱」,以及現正進行的《歐亞之間:中亞、高加索和中東傳統音樂及服飾》展覽,都是很好的例子。
讓人熱切期待的逸夫演藝中心即將開幕。這項新設施啟用後,將在多方面幫助大學滋養科大成員內在的精神與心靈,為大學帶來更多突破傳統的藝文活動。
傳統與前衛的邂逅
科大人文學部的艾樂冊博士說:「我們很期待把這幢新建築物的功能及伴隨而來的機會好好發揮。」艾博士是知名的男中音歌唱家,曾在歐美各歌劇院獻技。他最近便夥同學部的同事策劃「都會音樂節」,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表演者為科大社群演出,展現香港多元文化一面。
音樂節的安排雖受疫情限制,但內容依舊豐富,涵蓋各色各樣的現場與網上表演,除了由艾博士本人擔綱的獨幕喜歌劇,亦有多項古典和現代音樂表演與大師班。在眾多精彩節目中,南印度卡納提克古典音樂姊妹組合Ranjani-Gayatri,以及芬蘭電聲音樂組合defunensemble,更是首次與香港觀眾見面。
逸夫演藝中心開幕後,正好與口碑載道的「都會音樂節」互相配合,讓音樂節的發展更上一層樓。艾博士說:「我肯定會再次邀請Ranjani-Gayatri於2022年在逸夫演藝中心現場獻藝。我們已在討論怎樣讓科大學生和她們同場表演。」
艾博士亦期望為演藝中心度身訂造糅合不同媒介的表演,提高觀眾的參與度:「我們希望把音樂會與圖書館舉辦的展覽連結起來,觀眾可以一邊欣賞音樂,一邊瀏覽展品。」
讓意念自由奔馳的集中地
對逸夫演藝中心同樣滿懷企盼的,還有科大人文學部的鄺綺顏博士。每年由大學藝術中心(CFA)舉辦的科大藝術節,便是她的心血結晶。與艾博士一樣,鄺博士也希望將新設施的優厚潛質盡情發揮。她直言:「以往,藝術節的活動通常要在曾肇添展藝廳舉行,連表演者在內,只可容納200人。座位有限,連帶表演者陣容和表演種類也受到局限。」
自興建逸夫演藝中心的構思於2012年萌芽,鄺博士一直孜孜不倦地參與其中,例如進行可行性研究、添置設備和策劃節目等。她深信演藝中心的前瞻性設計,將有利匯聚各類型資深和新進演員及音樂人,讓他們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鄺博士熱愛表演藝術,也渴望為觀眾帶來更多沉浸式跨媒體和跨領域藝文活動。她雀躍地說:「我最近看過一段人與機器人互動的雙人舞,還有一個以音景包圍觀眾的『黑盒』劇場表演,全都是令人大開眼界的體驗。逸夫演藝中心使用最先進的影音技術,加上其彈性設計,足以配合這些創新的藝術形式。」
鄺博士盼望逸夫演藝中心開幕後,可重推於 2019年開展的「粵劇教育拓展項目」。項目原定舉辦期終表演,但受社會事件及其後的疫情影響而取消,她說:「我們的構思是讓學生與資深老倌同踏台板。」另外,為了善用演藝中心的先進影音設施,大學藝術中心已跟一家本地電影資料庫合作,打算放映一部新近修復的上世紀50年代經典粵劇電影。
展望未來,鄺博士和艾博士計劃於2022年春季舉辦「科大藝術節」及「都會音樂節」,而他們的最終目標,就是拓展這些藝術活動的領域,吸引不同類型觀眾。
逸夫演藝中心是多用途設施,提供大量空間和專門的藝術、音樂及戲劇教育資源,為修讀人文學部工作室藝術課程的學生培育創意。艾博士也希望邀請以往修讀學部室樂及戲劇課程的學生登上演藝中心的舞台演出。
鄺博士堅信逸夫演藝中心啟用後所帶來的文化協同效應,足可媲美為人津津樂道的19世紀巴黎沙龍文化。她說:「演藝中心將成為知識份子、藝術家和觀眾交流、分享和孕育意念的人文薈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