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世紀前,空中航行尚未出現,世界似乎遠比今天遼闊。當時的西方旅行家以不同方式到東方進行探索,回家時會帶上一兩張印刷地圖,為家鄉裏無法遠行的人展示異國文化,開啟他們的眼界。科大一位學者最近出版了一本著作,首次全面和豐富地彚集一系列中國古時地圖,開創學術先河。
這本書是製圖學中獨一無二的學術著作。
新書名為 Regnum Chinae: The Printed Western Maps of China to 1735,當中「Regnum Chinae」為拉丁文,解作「中華帝國」。著作由科大李兆基圖書館數碼學術服務及檔案主任柏恪義博士及其團隊花了四年時間合力編著而成,包含了1584 至1735年間在西方印製的127幅中國地圖。
柏博士說:「無論在英文或中文藏庫裏,關於中世紀中國古地圖的合集一直欠奉,這本書是製圖學中首部相關學術著作,獨一無二。」
出版此書源於科大10年前開始的中國古地圖計劃。當時大學在榮譽大學院士高佩璇博士的慷慨資助下,搜羅和購入一批中國古地圖,團隊將這批珍貴館藏數碼化後,進而出版成書。
走遍四方 物色珍寶
雖然館方早已存備出版新書所需的大部分古地圖,但柏博士仍馬不停蹄,到世界各地搜羅珍品,力求盡善盡美。
他說:「除了國家圖書館或大型藝廊,我還接觸德國、意大利和荷蘭等地的地圖收藏家和銷售商,看看不同的藏品。他們非常友善,很樂意和我分享地圖背後許多有趣的故事,我感覺像加入了地圖迷組成的小型秘密會社。」
出版古地圖合集是為了記錄歷史和故事。
書中展示的127幅古地圖,有些是直接購入,其餘則須取得擁有者的許可,方能複製和印刷成書。
柏博士又說:「出版這本書不單是為了重印古地圖,也是為了記錄歷史和故事。」
新書刊出的芸芸地圖中,他認為有兩幅堪稱「寶物」,其中一幅是《摹利瑪竇(1552-1610)〈坤輿萬國全國〉》(Ricci World Map on a Japanese Screen),是一幅3.8 米長的大型藏品。
柏博士解釋:「這是現時所知首幅以中文註解的世界地圖,糅合了東、西方的製圖技術,現值約20萬美元,目前存放在大學圖書館的特藏室。」他表示圖書館正在籌備一個安全和合適的展示場地,完成後會將這件非同凡響的藏品展出,供公眾觀賞。
另一幅地圖譯名為「中華帝國及其周邊島嶼」(The Kingdom of China and its surrounding islands),是為天主教耶穌會會士所繪製。
「這地圖於1590年代製成,當時的交通不發達,但地圖卻能詳細描繪中國當時(明朝)的府、州、縣等地理資料,令人驚嘆!相信它是耶穌會教士用來策劃傳教之旅的。」 柏博士觸釋說。
當中一則故事令我產生無限想像…
除了上述兩幅珍貴的古地圖,新書網羅的其他地圖背後都有其故事和歷史,當中一則故事卻帶有黑暗的一面。
「書裡有一幅特別的地圖,大約是在1640年於荷蘭製成,荷蘭是當時全世界製圖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出版商派兒子從阿姆斯特丹前往法蘭克福,準備在當地書展上介紹這幅作品,豈料年輕人卻在途中給食人族吃掉!這當然不是我最愛的故事,但卻令我產生無限想像。」
此書雖屬學術書籍,但相信一般讀者也會被當中的故事和豐富的美學價值所吸引。
他說:「你會看到地圖上有很多美麗的圖像,例如中國古代的紳士和女士、象徵危險地帶的海怪,以至代表城市的堡壘。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澳門早已出現在這些古地圖上,而香港仍然未見蹤影。」
東渡神州 認識中國文化
柏恪義博士是專攻中國古代研究的歷史及文化學者,早於家鄉意大利讀中學時,已對中國文學和哲學深感興趣。
「我讀過《莊子》和《紅樓夢》的意大利文譯本, 對『莊周夢蝶』等故事和思想文化深感著迷。」小伙子渴望親身探索中國這個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化國家之一,大學畢業後,便毅然東渡學習中華文化,在北京住了半年。」柏博士回憶他與中國文化的邂逅。
他笑說:「我媽到機場送機,還以為兒子會一去不返呢!我一向熱愛學習和探索跟意大利完全不同的異國文化。完成博士學位後,我一直尋找機會重返中國,不久便來到香港,在多間大學任教。 」
「在科大的教學經驗絕對令我耳目一新。科大採用融合學科教育,因此,我有不少學生來自理學院、工學院和工商管理學院。同學不單對文化學習感興趣,對我這位教中國文化的外地老師也很好奇呢。」柏博士笑說。
說回即將出生的「孩子」,他形容新書是自己事業上其中一項最大的成就。
他說:「我發表了一本在製圖學上極具分量的參考書籍,每當有人需要尋找關於中國地圖的資料,便會翻閱這書。我為自己在學術界留下印記感到自豪!」
Regnum Chinae: The Printed Western Maps of China to 1735 於2022年10月出版。 科大圖書館亦設立了一個互動網站,讓公眾探索中國地圖和歷史,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