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牽頭全球可持續發展項目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牽頭的全球跨學科倡議——「推動自然和人為環境可持續性的無縫預測與服務計劃」(簡稱SEPRESS),近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正式認可,並納入「聯合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2024-2033)」(IDSSD)行動計劃之一。未來十年,SEPRESS 將攜手全球合作夥伴,聚焦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多領域需求,通過持續革新天氣與氣候的無縫預測技術,並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SEPRESS 不僅著眼全面提升氣候應變能力,更旨在產生深遠的全球影響力,促進國際間的合作與知識共享,助力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推動的研究成果將惠及全球各地區,特別是在資源匱乏的最不發達國家,幫助這些地區提高氣候適應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層壓板」獲取靈感:科大與理大研究團隊首創「層壓」界面結構 推進鈣鈦礦光伏技術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合作研究團隊首創一種層壓形貌的界面微結構,可進一步提高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的穩定性和光電轉換效率。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高效率、低成本以及器件美學方面的獨特優勢,在電網電力、便攜電源和太空光伏等應用場景均展示出取代傳統硅電池的巨大潛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器件結構分為正式與反式兩種。其中反式器件因各層電子材料比正式器件較為穩定,從而展現出更好的應用前景。儘管如此,反式器件仍然存在較多的界面科學問題,特別是富勒烯基電子傳輸層與鈣鈦礦表面形成的界面處缺陷富集,是影響器件性能與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從「層壓板」獲取靈感:科大與理大研究團隊首創「層壓」界面結構 推進鈣鈦礦光伏技術 - Preview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合作研究團隊首創一種層壓形貌的界面微結構,可進一步提高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的穩定性和光電轉換效率。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高效率、低成本以及器件美學方面的獨特優勢,在電網電力、便攜電源和太空光伏等應用場景均展示出取代傳統硅電池的巨大潛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器件結構分為正式與反式兩種。其中反式器件因各層電子材料比正式器件較為穩定,從而展現出更好的應用前景。儘管如此,反式器件仍然存在較多的界面科學問題,特別是富勒烯基電子傳輸層與鈣鈦礦表面形成的界面處缺陷富集,是影響器件性能與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副教授與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周圓圓教授團隊致力於從獨特的結構視角開展基礎科學導向的鈣鈦礦光電器件研究。透過與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的蔡嵩驊教授團隊的合作,團隊發現通過在鈣鈦礦薄膜表面空間均勻地形成一種「分子鈍化層-富勒烯衍生物層-二維鈣鈦礦層」的類「三合板」的層壓結構,可有效降低界面缺陷密度、改善能級匹配度,從而提高了鈣鈦礦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並大幅度提高界面在濕熱環境以及光照運行下的耐久性。
邁向零碳:科大公布減碳藍圖 創本地大學先河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推出《淨零排放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此為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首份採用多管齊下策略的綜合行動綱領,旨在推動於2045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願景。科大將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帶來的發電收益,共投放3,000萬港元資金,進一步推動減碳研究,並於校園應用各項創新減碳方案。
經過廣泛諮詢後,科大訂立進取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包括在2035年減少50%溫室氣體排放,並於2045年實現全面淨零排放1。事實上,科大自2014年推出首份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以來,已成功減少34%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是次推出的《行動計劃》奠下成功的基礎。
科大《行動計劃》最重要一環,乃推出《淨零建築標準》,為所有新建和翻新建築訂立嚴格設計和運營指引,相關規定更超越香港最高的綠色建築認證要求。其中,預計於2025年落成的李家誠創科大樓將成為本港隱含碳最低的建築之一,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低於500公斤,較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非住宅建築基準低30%。2
邁向零碳:科大公布減碳藍圖 創本地大學先河 - Preview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推出《淨零排放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此為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首份採用多管齊下策略的綜合行動綱領,旨在推動於2045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願景。科大將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帶來的發電收益,共投放3,000萬港元資金,進一步推動減碳研究,並於校園應用各項創新減碳方案。
經過廣泛諮詢後,科大訂立進取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包括在2035年減少50%溫室氣體排放,並於2045年實現全面淨零排放1。事實上,科大自2014年推出首份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以來,已成功減少34%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是次推出的《行動計劃》奠下成功的基礎。
科大《行動計劃》最重要一環,乃推出《淨零建築標準》,為所有新建和翻新建築訂立嚴格設計和運營指引,相關規定更超越香港最高的綠色建築認證要求。其中,預計於2025年落成的李家誠創科大樓將成為本港隱含碳最低的建築之一,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低於500公斤,較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非住宅建築基準低30%。2
此外,科大承諾在未來八年投放3,000萬港元,以「生活實驗室」模式,於校園內應用嶄新減碳意念與方案。這筆資金有部分來自大學參與「上網電價」計劃所帶來的收入,科大校園設有2.5兆瓦太陽能光伏系統,為本港大専院校最大規模的同類型發電系統。
智勝風暴:氣候專家冀身體力行 助城市應對極端天氣
在香港,每逢盛夏的颱風季節,可能會遇上山泥傾瀉、水浸、塌樹等狀況,場面有時令人觸目驚心。而過去10年間,極端降雨也更頻繁襲港,其強度甚至超越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程度。這個趨勢正好揭示全球暖化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安全的影響日增,讓我們不禁反思:在面對大自然的怒號時,應當如何做好準備?
氣候專家陳飛教授為此積極尋求解決方案。2024年,他加入科大擔任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主任。陳教授曾於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工作逾28年,現時在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身兼要職,開發可預測多重災害的嶄新天氣預警系統,務求助大灣區及東南亞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衝擊。
「香港對暴雨天氣並不陌生,而且擁有健全的經濟基建設施和密集人口,是針對極端天氣試驗不同創新方案的理想城市,從而助提升其他東南亞超大城市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陳教授解釋:「我們可先在這裏建立預警機制,然後讓曼谷、吉隆坡等城市借鏡。」
智勝風暴:氣候專家冀身體力行 助城市應對極端天氣 - Preview
在香港,每逢盛夏的颱風季節,可能會遇上山泥傾瀉、水浸、塌樹等狀況,場面有時令人觸目驚心。而過去10年間,極端降雨也更頻繁襲港,其強度甚至超越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程度。這個趨勢正好揭示全球暖化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安全的影響日增,讓我們不禁反思:在面對大自然的怒號時,應當如何做好準備?
氣候專家陳飛教授為此積極尋求解決方案。2024年,他加入科大擔任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主任。陳教授曾於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工作逾28年,現時在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身兼要職,開發可預測多重災害的嶄新天氣預警系統,務求助大灣區及東南亞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衝擊。
香港對暴雨天氣並不陌生,而且擁有健全的經濟基建設施和密集人口,是針對極端天氣試驗不同創新方案的理想城市,從而助提升其他東南亞超大城市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陳教授解釋:「我們可先在這裏建立預警機制,然後讓曼谷、吉隆坡等城市借鏡。」
科大學者開發嶄新研究方法 揭示雲層加劇全球暖化遠超既知幅度
地球氣候深受熱帶海洋低雲影響,然而,這些雲層究竟是在減緩還是加劇全球暖化,一直以來都是個未解之謎。最近,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開發了一種突破性的研究方法,顯著提高了氣候預測的準確度,並由此達致一項重大發現——熱帶低雲反饋不但正在擴大溫室效應,其幅度更可能比科學家以往所知的高出71%。
熱帶低雲調節氣候的機制一直難以拆解,是由於其牽涉錯綜複雜的因素。當中,局部海表溫度與對流層(即地球大氣的最底層)自由大氣溫度為兩大要素,而常被引用的低雲控制因子往往未能區分兩者的影響,令氣候預測添上變數。另一方面,熱帶太平洋和大西洋是地球上兩個主要的層積雲區域。根據觀測,這兩個區域的雲動力學存在著顯著差異,使分析更為複雜。
針對這些難題,由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傑出創科學人」蘇慧教授領導的團隊開創了一種嶄新的研究方法。
為了克服上述已知的限制,團隊選取了當今28個最先進的氣候模型,並評估它們的表現。研究人員希望避免對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數據隨意地分配權重,於是開發了一種名為「帕累托優化」的方法,以開展這項評估。有些模型在兩個區域均表現欠佳,用了這種方法後,它們的權重便會被調低;相反,那些達到「帕累托最優」的模型則會獲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