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科本科生經常抱怨被迫修讀跟他們的主修範疇以及職業生涯毫無關係的人文學科。然而,人文學部副教授渡言並不認同這個想法。渡教授認為,科學家以及工程師也應該修讀文科及人文學科,才能了解他們的發明能為社會和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渡教授希望更多學生能夠透過她的課堂培養同理心、批判性和創意思維。
「人文學科是一種軟實力。它對人類的影響有時甚至比科學發明更深遠。」她以歷史上的著名作家莎士比亞以及魯迅為例子,後者為中國的文壇大師,因為堅信文字的力量遠大於醫學,故決定棄醫從文。
現今的學生都喜歡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因此他們都無圖像不歡。正如渡教授所言,電影和動畫這個媒介比文學讓人感覺更自由,亦比書本更受歡迎和更容易接近。 因此她認為,「電影和動畫是灌輸學生人道主義價值觀一個很好的媒介。」
渡教授是研究中國動畫的著名學者,她最先發現中國動畫電影在二戰時期的重要性,並且將其建立為一個主流研究範疇。渡教授醉心研究動畫,源於她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發現動畫可以成爲一門獨立的研究議題。但同時她亦對其友儕只談論日本動畫的行徑感到好奇,促使她決定深入研究中國動畫這一個前人未曾涉獵的研究領域。
渡教授於2012年完成她的博士論文,發表中國動畫對日本動畫的影響,以及中國動畫在50至70年代毛澤東領導下蜚聲國際。今年,渡教授出版了她的英文著作《Animated Encounters: Transnational Movements of Chinese Animation, 1940s-1970s》。
渡教授還認為,因為人們對科技的看法不斷改變,所以現今不論修讀什麼科目的學生都應該修讀人文學科。日本動畫對科技的描述就是最佳例證—在60年代,科技在動畫裡頭都是好幫手,造福人類。然而,近代動畫卻經常刻劃瘋狂科學家創造能夠摧毀人類文明的怪獸機器,展現出對科技的恐懼。
她表示:「科學發展存在失控的可能性。雖然機械人能為人類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可能帶來破壞。我希望學生以人道關懷和價值為做事原則,這樣才可確保科學和技術用於正途。」
可是現實中,科學及商科學生對人文學科感到抗拒,他們除了擔心閱讀材料及功課多之餘,還須應付考試。有見及此,渡教授於2017年開設人文學科第一個體驗式學習課程「當代中國的獨立電影」,誠如她所言,這課程專為學生而設,並由他們主導學習內容。有別於傳統課程著重課堂講授、閱讀和考試的方式,本課程既沒閱讀材料,也沒有任何寫作或家課。
渡教授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向外探索,並通過親身製作獨立電影增加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她說: 「我把學生分成九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是一間獨立的電影公司,而每間公司都需要負責一個團隊項目。學生會製作一部長約10分鐘的短片作為期末習作。他們會將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踐,展示他們對所選主題的認知以及自己的觀點。」
科技的進步令電影製作更加輕鬆和有趣。學生只需一部手機和簡單的設備便可拍攝電影。學校除了提供攝影機和拍攝設備予學生外,還會邀請電影從業員和化妝師作為演講嘉賓,以第一身教導學生電影製作和管理的實用技能。
在2017年,渡教授的學生參加了由其舉辦的第一屆紅鳥學生電影節,參賽作品經由一群專業電影製片人評審。數部成績優秀的短片更入圍了數個國際電影節,備受好評。
這個體驗式學習的機會加強了學生的演講、社交、團隊合作和領導才能,並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能力,對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有莫大裨益。
由於該課程推出後大受歡迎,因此渡教授計劃每四年開辦一次,以便所有對學習電影製作感興趣的本科生可以在四年的大學生涯期間修讀此課程。誠如渡教授強調,誰說人文學科只適合文科學生修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