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薈萃了來自逾80個國家及地區的17,000多名本科和研究生,堪稱真正的文化熔爐,對此我們深感自豪。在《環球視野@科大》系列,我們訪問了一些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同學們,他們將分享各自的獨特體驗,包括在學業、文化、事業規劃、創業,以至追尋其他目標時的心路歷程。
在這系列登場的首位主角,就是來自土耳其的 Yigit SEN。他現在是計算機科學及綜合商業管理學雙學位課程三年級生,雖然功課忙碌,但喜愛冒險的他還騰空投入校內以至海外的各式課外活動,增廣見聞。現在就讓我們聽聽Yigit的故事,瞭解科大生活怎樣幫助他拓展眼界。
問:你為何選擇來香港和科大?
我就讀中學時,已一直渴望負笈海外,尤其希望闖出歐洲以外的地方,體驗其他文化。搜集和分析資料後,我認定香港就是最理想的升學地點,因為這兒是國際大都會,廣泛使用英語,溝通不成問題。
選擇香港的另一個原因,是我一向熱愛鑽研機械人技術,而香港正好鄰近深圳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自然更具吸引力。試想,來港讀書,就可趁週末北上購買所需的電子部件,待平日留港時埋首關於機械人的專題項目,上課溫習!
隨後我著手搜集關於在香港就讀工程的資訊,發現科大工學院的課程非常適合我,於是我便遞交申請,並在2020年獲得錄取。
問:可否分享一下你在大學生活中,有哪些最寶貴的學習體會?
入讀科大後,我發現這裏提供了很多給學生探索世界的機會。近期最令我雀躍的其中一次經歷,就是參加由科大與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合辦的T&M國際商務策劃大賽。今年6月,我與科大的一位本地同學一起遠赴德國漢堡,獲派與兩名德國及一名美國學生組隊參賽。我倆與這三人素未謀面,之前亦從沒在網上通訊,但在短短十天之內,卻要合力制訂有關「商用人工智能」的業務建議書。
經過五、六輪嘗試和修正,我們決定以人工智能(AI)教學助理為主題,用以協助老師分析手寫論文和評分。雖然我們最終沒有勝出,但我在技術和文化方面都獲益良多,而過程中最發人深省的一件事,就是平衡工作與休息、維持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對於香港學生那種沒日沒夜的工作模式,我們的德國和美國隊友是頗有微言的,這對我也產生了一點點文化衝擊。另外,由於私隱及法律問題,德國的電子化程度不高,這也是我意料之外。
此外,我也以科大交換生的身份,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了一個學期。當地生活節奏不如香港般急速,使我有較多空餘時間光顧新開的咖啡店、酒吧和食肆,深入體會獅城文化。
問:你選讀工程是因為你醉心機械人技術,那又是甚麼驅使你接受挑戰,攻讀商業及工程學雙學位課程呢?
這得感謝科大靈活的課程結構。入學第一年,我們可以接觸各式各樣的課程,無需急於選定主修科目。於是,我花了一整年探索工程學的不同分科,甚至通過綜合課程瞭解工程學以外的世界,而其中一項課程,就是要求我們制訂業務計劃。這門課促使我思考怎樣糅合計算機技術與商業知識,引領我進入令人目眩的商業世界。後來,我決定擴闊視野,申請轉讀計算機科學及管理學雙學位課程。
我希望畢業後能加入銀行界工作。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機遇處處,正是發展事業的好地方。反觀土耳其,那兒的國際銀行大多是規模細小的代表辦事處,發展機會不能與香港相比。
問:攻讀雙學位並非易事。游走在兩門截然不同的學科之間,感覺如何?
這條求學路功課繁重,並不輕鬆,但我慶幸作出了正確選擇。我修讀的課程是以專題項目為主導,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本地生和國際生各佔大約一半,因此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文化。曾跟我合作的同學既有印度、斯里蘭卡、德國、波蘭等地的僑生,也有本地華人。在討論過程中,我們會瞭解對方的觀點,學習尊重彼此的差異。
問:對於有意到海外升學的同學們,你有甚麼心得可以跟他們分享嗎?
如果要給後來者提意見,那就是「採取主動」。我在2020年9月來到科大,正值新冠肺炎高峰期,大家都是透過Zoom上課,學生組織又無法舉辦活動,令我很難認識新朋友,初期的確有點沮喪。
幸好這種感覺很快消退!不久,我加入了一個由國際和本地學生共同發起的非正式早餐會,由各人輪流擔任主持,向大家介紹來自世界各地的早餐。事實證明,這是把大家連繫起來的絕佳辦法。後來,我加入了科大的國際學生會,並擔任科技總監。隨著疫症遠去,我們致力再把人凝聚起來,於是逐漸復辦各類體育和社交活動。在科大以至香港,土耳其社群的規模不大,但我也認識了科大其他土耳其學生,我發現我們的民族特質是堅毅不屈,能應對生活的種種挑戰。
要盡情享受校園生活,既需把握校方提供的機會,也要採取主動。大學裡有無數讓你增廣見聞的機會,最重要的是主動踏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