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棟篤笑深耕學術:汪揚談際遇和目標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正是科大新任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的人生寫照。年輕時一心投身笑話創作的他,最終選擇在學術領域馳騁,成就斐然。在訪問中,他除了笑談事業上的際遇,也闡述了就任新職後的抱負和目標。
1978年,年輕的汪揚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錄取,可惜入學體檢證實他患有色盲,令一心修讀物理學的他無法如願,只好改修數學。自此,小伙子開始在數字世界打拚,1989年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隨即加入喬治亞理工學院。只要順勢而為,這位年輕學者大概會順理成章地埋首教研工作,成為著作等身、享譽國際的數學家。然而,當時他對於自己是否要走上學術研究之路,始終舉棋未定。
汪教授笑說:「我那時還真的未有立定主意,心裡總希望多作嘗試。我認識一位哈佛同學,一邊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一邊受聘為David Letterman(美國著名「棟篤笑」節目主持人) 撰寫笑話,而且老是吹噓筆耕比從事科研更易賺錢!我當時心裡嘀咕,自己的幽默感還要勝他一籌呢!」

於是,他決定小試牛刀,把自己每天創作的 20則笑話,投稿到美國深夜電視清談節目The Tonight Show with Jay Leno 。他慨嘆謂:「稿件寄出後全數石沉大海,失望非常。有一天,我終於按捺不住打電話問個究竟!」皇天不負有心人,節目主持人Jay Leno親自給他回電,並叮囑小伙子耐心等候。數天後,信箱果然收到一張支付稿酬的支票!回憶舊事,汪教授仍然雀躍:「他真的買了我其中一則笑話!那一刻真的樂不可支。」興奮過後,冷靜深思自己的付出與回報,讓他醍醐灌頂。汪教授總結這場人生小實驗說:「絞盡腦汁寫成的笑話,原來只值40美元!這樣的投資絕不化算。經此一役,反而堅定了我鑽研數學的心志。」
立定志向後,汪教授在喬治亞理工學院深耕足足18個寒暑,從入職時的助理教授拾級而上,逐步晉升為數學系副系主任。他其後轉職密歇根州州立大學,出任數學系系主任七年,成功延攬不少人才,包括三位聲名顯赫的斯隆研究獎學金(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得主。他任內另一項重大成就,是消弭學系裡不同流派之間的嫌隙。要評價汪教授對密歇根州州立大學的貢獻,一件發生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的軼事正好說明一切—汪教授當時於歐洲出席國際會議,無意中聽到一位素未謀面的與會者打趣道:「所有有志競逐美國總統寶座的人,都應該到密歇根州州立大學數學系去學習。」汪教授不失自豪的說:「這句話可說是對我的最大讚譽。」
後來汪教授再次面臨事業上的抉擇—休斯頓大學和科大同時向他招手,分別邀請他出任理學院院長及系主任。後者無疑與他之前的工作性質大同小異,吸引力自然稍遜,但汪教授素來不為成見所牽絆,最終還是決定親到科大校園參觀,再作決定。

「美國和香港,究竟哪兒才有更好的發展? 這個問題著實困擾我好一陣子。不少朋友都認為科研的重心已在東移,能到香港發展,是不可多得的黃金機會。」汪教授認為朋友所言非虛。美國或許仍執全球高端研究的牛耳,但中國也在從後趕上,亦步亦趨。「在未來10至20年,中國的科研實力相信可與美國並駕齊驅,平分秋色。亞洲地區潛藏的創新機遇,特別是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北京和上海,更是其他地方難以比擬。」
加入科大後,汪教授不久已晉升理學院院長,並於2020年10月就任副校長(大學拓展)一職。「我會十分懷念過往鑽研學術的日子,但身為科大香港及廣州校區的副校長,我將有機會發揮更大影響力,為大學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就任副校長後,為大學延攬人才成了他其中一項重點工作。中國內地的院校或許在資源上佔優,但卻絲毫未損他對科大的信心。他說:「科大的學術氣氛濃厚,無分職級高低都能盡展所長;西式科研環境提供廣闊的學術探索空間,為學者所嚮往。」
另外,汪教授也非常重視與校友加強聯繫:「大學應該與校友建立夥伴關係,互相扶持,並努力讓外界瞭解科大校友的過人之處。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拓展事業,科大的名聲亦因此得到提升。我衷心盼望大家可以群策群力,讓科大這個品牌更上層樓。」
本文的英文原文刊登於科大校友通訊 (2020 冬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