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博士前日率團到訪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科大管理層、教研人員以及學生代表深入交流,了解大學最新的教研創新工作與成果,尤其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和醫療科技等前沿領域的突破性成果。吳岩博士讚揚科大取得的卓越辦學成就,並對大學在醫學科技和教育創新領域的貢獻予以肯定,表示期待科大在這些領域繼續發揮優勢,作出更大貢獻。
是次代表團由國家教育部,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代表組成,成員還包括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四局副局長陳偉博士,國家教育部港澳台辦主任、國際司司長楊丹博士,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周天華博士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長王偉明教授等香港教育局、中聯辦代表參加訪問。
訪問期間,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和校長葉玉如教授為代表團成員介紹了科大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等領域取得的卓越成績,並分享了科大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實踐,包括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立了科大(廣州);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設立上海產教融合中心;以及在醫學和科技深度融合發展、醫學健康教育領域開展創新探索。
其後,代表團到訪參觀科大的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由科大教授及學生代表介紹和展示多個生物醫藥及大健康領域的前沿項目。當中包括可精準檢測阿爾茲海默症和輕度認知障礙的血液測試、基於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居家健康評估和慢病管理系統、全球首個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許可的非接觸式健康檢測手機應用程序、全球首個三維仿生眼及用於監測人體代謝狀態的電子鼻、可協助醫生實時判斷肺癌細胞切除準確範圍的創新人工智能細胞成像技術、以及全球最小的內窺手術機器人等。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亦向代表團介紹了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包括具中國視角及香港特色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以及多款自主研發、可應用到醫療影像分析與診斷等方面的大模型。科大在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位居世界前列,有關課程在《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2024》榮獲全港第一、並列全球前十強,同時大學著力建設相關基礎設施,擁有領先亞洲高校的人工智能運算能力。
吳岩博士讚揚科大在短短三十餘年間迅速崛起所取得的辦學成就。他指出,國家在治療標準、藥品研發、醫療設備等方面的自主研發需求日益增長,對高校的原始研發能力和技術轉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國家正以「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的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和教育強國建設,這對培養兼具科研與臨床實踐能力的醫師科學家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吳岩博士對科大在醫學科技創新領域所展現的研發能力與應用潛力、以及在醫學健康教育領域的努力和實踐給予肯定,期待科大未來可以在這些領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貢獻更大力量。
蔡若蓮博士表示,國家正在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香港將抓住這一重要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其作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和人才集聚高地的角色,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教育局將全力支持包括科大在內的香港高校積極融入國家戰略,不斷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平,為國家和區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沈向洋教授衷心歡迎國家教育部率團到訪,並對代表團給予大學發展的肯定和支持致以感謝。他表示,科大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不僅追求學術卓越,同時注重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未來,科大會在國家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繼續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方面追求更大突破,貢獻國家和香港發展。
葉玉如教授感謝代表團到訪,令大學進一步了解國家以及港府在教育領域的方向和政策。她表示,科大在前沿研究和科技創新領域已積累了深厚基礎,並在醫學健康教育領域積極探索、持續貢獻。未來,科大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推動醫學科技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促進科研成果向臨床應用的高效轉化,裨益社會;同時,科大有信心也有能力培養更多兼具科研與臨床實踐能力的醫師科學家,為社會健康事業和醫療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
關於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https://www.hkust.edu.hk/) 是國際知名的大學,致力推動創新教學、卓越研究及具影響力的知識轉移。科大著重為學生提供全面及跨學科的教學,於《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榜2024》中排行第三,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2024》中全球排第19、全港第一。另有12個科目躋身《2024年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全球50強,其中「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科更位列全球第10,為本地大學之首。此外,科大在全球大學就業能力排名中,一直位處全球首30名以內,反映畢業生極具競爭力。在研究及創業創新方面,逾八成的科大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最新的「2020研究評審工作」被評為「國際卓越」或「世界領先」水平。直至2024年11月,科大成員共創立了逾1,800間至今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6間成功退場的公司(上市集資或被併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