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管放膽嘗試,敢於『瘋狂』,才能為世界帶來改變!
自幼移居香港的 Anushka PUROHIT立志保護環境,堅定的決心源自小女孩十歲生日那天的親身經歷。
「那是爸媽頭一次帶我到連鎖咖啡店慶祝生日。我們在等候沙冰時,看見店員把賣剩但仍然能吃的三文治全丟進垃圾桶,實在難以置信。香港有成千上萬食肆,假如這種事分分秒秒在發生,全港究竟浪費了多少食物呢 ?」 Anushka憶述童年的「環保覺醒」時刻。
由環保覺醒到成立初創
這次經歷啟發Anushka 開始關心環境議題,努力尋找可以實踐理想的方法。2019年,還在就讀科大工程學系二年級的她,便聯同三位志同道合的同窗成立名為Breer 的初創,把剩食升級再造。
她說:「浪費食物的情景再一次展現眼前﹗我和朋友在麵包店裡,看著店員把賣不完的麵包白白丟棄,大家都無法坐視不理!我們開始搜集資料,得知製造麵包和啤酒的原材料原來大同小異,於是萌生用剩餘麵包釀製啤酒的念頭。」
市面上一般售賣的啤酒,成分當中有 78% 是大麥麥芽,也是麵包的主要材料。 如能以回收麵包完全代替麥芽,就可以大大降低釀酒成本。
四位年輕人對自己的意念信心十足,於是坐言起行,四出 聯絡小店,請求捐出賣剩的麵包。萬事起頭難,Anushka坦承在創業初期,要說服店主信任他們的構想並不容易;另外,語言也是溝通的障礙。
她笑說:「我的廣東話還算流利,只是非常害羞。不過,我很想把初創做好,不得不拿出勇氣,說服其他人認同我們的理念。有趣的是,信心越大,廣東話就講得越好!」
拉格、淡啤酒打響頭炮
Breer 四人組得到科大創業中心的牽線和指導,從供應鏈到集資的每個營商環節都認真學習,然後招募義工幫忙到食肆回收麵包,並開始與本地廠商合作將剩食釀酒。2020年10月,首批合共500公升的拉格啤酒 (lager) 和淡啤酒 (pale ale) 終於面世,而且迅速以每瓶20港元悉數售予本地酒吧和零售店。打響頭炮後,吸引了不少傳媒報道 Breer,使團隊大感雀躍,馬上萌起擴張的念頭。
「我們當時決心拓展業務,想過向創投基金叩門,除了草擬投資計劃書,又積極建立人脈。你在Shark Tank 看到的情節,我們差不多一一照做了!」Anushka 形容團隊當時的雄心,恰似美國創業真人騷的參加者。
不過,創業中心的導師卻告誡他們必須謹慎,引進新股東,有可能影響產品質素。Anushka 說:「這會令事情變得複雜,所以我們很快便重回正軌,先專心釀好啤酒。」
團隊不斷改進啤酒的配方和味道,除了舉辦試飲活動,還向資深釀酒業人士求教,以及進行顧客調查,收集消費者的意見。Anushka說:「大家都認為我們的出品,跟傳統啤酒相比不遑多讓,叫我們感到興奮!」
與企業合作令初創成長
眾人專心釀好啤酒,很快已做出成績。現時,Breer的啤酒獲得本地手工啤酒店的賞識和買貨;此外,繼與本地著名餐飲集團合作後,品牌現正忙於推出新產品。
另一位創辦人、科大經濟系畢業生Suyash MOHAN說:「擴充業務的最大障礙,就是怎樣確保麵包供應穩定。與連鎖餐飲集團合作,使我們不需再像創業初期那樣,四處為原材料奔波。」
這些合作關係不僅讓Breer受惠,食肆和麵包店亦可省掉處理剩食的成本。Anushka 補充說:「我們接觸首家合作的連鎖薄餅店時,原本是希望說服對方成為我們產品的分銷夥伴。誰不知到見面時,餐廳經理反建議我們,倒不如利用廚房丟棄的大量薄餅餅底來嘗試釀酒。」
最近,Breer再下一城,與擁有全港其中一家最大型麵包連鎖店的餐飲集團合作,並將產品冠上全新名字 「BOB」 (瓶裝麵包)。BOB是酒精含量5%的淡啤酒,每瓶含有 25克由該店出品的不含牛奶麵包,從去年12月起,已於集團旗下約100家食肆售出約10,000瓶。
展望未來,Breer將繼續專注擴充本地業務,並開發新口味的啤酒和其他飲品。進軍海外方面,團隊雖早有想法,但前提是公司先在香港站穩陣腳。Suyash說:「 與其直接將產品出口,我們希望採用OEM (貼牌生產) 模式,重點是減少碳排放,又可因應其他市場的口味調節釀造方法。」貼牌生產是將原產公司的主要生產元素,複製到外地市場在當地製造產品。
成功拯救八千公斤麵包
打從成功釀造第一瓶啤酒,他們估計Breer在兩年多以來已「拯救」了逾 8,000公斤可供食用的過剩麵包,避免直接棄置到堆填區,暴殄天物。
今年夏天畢業的Anushka,憑著減少剩食的卓越成績,於2021年獲香港美國商會選為「年度傑出青年」( Young Achiever of the Year)。
Anushka當上了一家從事可持續發展工作的初創公司行政總裁,成功實現了童年夢想,坐言起行,絕不紙上談兵。被問到實踐夢想的要決是甚麼,Anushka的答案很簡單:創意與機智!
「人人都想成功預測未來的大趨勢,但我卻堅信順勢而行,抓緊隨時出現的機遇。即管放膽嘗試,敢於『瘋狂』,才能為世界帶來改變!」Anushka與科大同窗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