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國際,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環球社區參與
知識無邊界:大學領袖締造全球互聯新世代
全球正面臨氣候變化、疫情危機、地緣政治緊張,以及人工智能革命衍生的各種挑戰,大學作為知識與創新的殿堂,肩負起前所未有的重任。大學領袖明白沒有單一機構或學科能獨力解決這些難題,因此必須匯聚全球專業知識及資源,合力為人類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平等和璀璨的未來。 2024年12月2及3日,由香港對外交流友好協會主辦、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九間本地大學支持的「大學校長高峰論壇2024」在香港舉行,體現大學之間的合作精神。今次論壇邀來全球逾50所知名大學的校長和領袖,提供對話交流平台,互相分享睿見,締結合作夥伴,共同為解決全球挑戰出謀獻策。 論壇期間舉行了多場會議,深入探討大學在促進知識全球化上擔當的重要角色。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主持首場會議,題為「知識全球化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此環節更包括五位嘉賓講者:浙江大學校長杜江峰教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普拉德普‧科斯拉教授(Pradeep K. KHOSLA)、曼徹斯特大學前校長南希‧羅斯韋爾女爵士教授(Nancy ROTHWELL)、阿聯酋大學副校長艾哈邁德‧阿爾雷西教授(Ahmed Ali ALRAEESI)及東京大學副校長及全球教育中心主任矢口𧙗人教授。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左一)主持首場會議,與來自中國內地、美國、英國、阿聯酋及日本知名大學的領袖討論教育理念及知識全球化的深遠影響。  
Stories
分子生物學, 論壇及會議, 環球社區參與, 研究及科技
尋幽入微︰探索分子奧秘的智慧盛會
你有否想過微小的分子蘊藏着甚麼奧秘?對人類有多重要?當你思考這些問題時,大腦中數以億計的分子正在交織互動,微妙地塑造出每一個思維、每一分情感,這些微小而神奇的生命基石,正是解開人類各種未解難題的金鑰匙。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舉辦的「分子前沿研討會」,正是一場激發對分子科學好奇心的盛會。會議在2024年11月15至17日首次在大中華區舉行,以「科學新知的前沿」為題,雲集約40位講者,當中更包括四位諾貝爾獎得主——斯特凡.赫爾(Stefan HELL)教授、蒂姆.亨特(Tim HUNT)爵士、卡爾.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教授及格雷戈里.溫特(Gregory WINTER)爵士,星光熠熠。  連日舉行的精彩演講和小組會議,涵蓋不同的前沿議題,從抗體和螢光顯微鏡的強大力量,到基因編輯的潛力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等,深入淺出地探討分子研究的複雜性及各項技術的最新發展。科大校長、知名腦神經科學家葉玉如教授亦主講了一場讓人翹首以盼的專題演講,深入剖析先天免疫系統與阿爾茲海默症發病機制的關聯,並提出以免疫調節作為新治療法的潛力,為這個棘手的醫學難題開闢新路向。   葉玉如教授分享她的科學探索之旅和阿爾茲海默症的開創性研究。  
新聞
工程學, 教與學, 校友, 環球社區參與,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STEM教育
專注體驗式與服務學習的教育家
2020 年初第一波新冠疫情爆發時,胡錦添教授與他帶領的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機械人競賽團隊學生果敢地決定繼續他們的工作。他們謹守防疫限制和規定,把團隊細分成幾個小組,全天24小時輪流在實驗室工作。當「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2020」(Robocon 2020)由6月延期至9月舉行時,團隊成員已早著先機,比其他在疫情高峰時暫停備戰的隊伍走前了整整五個月。最終科大機械人競賽團隊先於香港賽事摘下冠軍,再在 ABU Robocon Festival 2020 中獲亞太區亞軍,又一次展現了他們堅毅不屈、勇往直前的團隊精神。

2021

新聞
可持續智慧校園, 可持續性, 環球社區參與, 創新
大學可以成為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生活實驗室”
校長史維教授撰文探討大學在推動可持續未來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2020

新聞
研究及科技, 環球社區參與
從抗菌空氣淨化器到配送機器人,科大以新發明對抗2019冠狀病毒病
校長史維教授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署名文章,分享科大研究團隊與全球夥伴携手努力共同對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以下為文章全文: 隨著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遍及各大洲,影響著數百萬人,各國衛生部門決策者和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都在加緊研究抑制這種病毒進一步傳播的方法。我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大學正在並且應該一直為這場戰役作出貢獻,以應對當前以及未來像這樣嚴重並且可能長期持續的公共衛生危機。 新冠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這意味著我們迫切需要從加快病毒載體的檢測、阻止病毒的傳播到研發疫苗上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不懈努力,為全球冠狀病毒控制工作做出了貢獻。 在疫情爆發的早期, 1月中旬獲得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我們採用了最新的微流生物芯片技術來提供便擕式檢測儀,將檢測所需時間減少到40分鐘,該設備是提供早期並可靠的新冠病毒核酸分子檢測的最大飛躍之一。 在感染控制方面,我們開發了PECD抗菌塗層,可殺滅多達99.99%的各種感染性病毒。在醫院的空氣淨化系統中,將其用作空氣微粒篩檢程式的塗層將有助於遏制病毒的傳播,該技術已在武漢市火神山醫院採用。最近開發的另一種新的抗菌配方MAP-1可有效殺死比冠狀病毒更具抵抗力的病毒。可在不同的物體表面甚至衣服和外科口罩上使用,它可以提供持久防護,防止病毒污染公共場所。 此外,我們的研究人員還開發了許多無人車,這些無人車配備了全地形3D影像以及大規模的視覺和感測器導航技術,已在中國多個疫情嚴重的城市部署。儘量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降低人與人之間傳播的風險。同樣,我們校友生產的數百台機器人也被送往中國各地的醫院和隔離區,為患者提供食物和藥物的運送服務,防止交叉感染。 說回中國香港地區,我們以新技術支援香港政府進行體溫監控和檢疫措施。我們還瞭解到,防護口罩和消毒劑的供應稀缺,因此我們正在投入研究資源,以尋找可能的方式來高效率、低成本地生產這些防護用品,以緩解供應緊張的情況。

2019

新聞
捐款, 環球社區參與, 教育, 環球挑戰, 環球健康科技
香港科技大學獲正愛慈善基金會捐贈港幣四千萬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正愛慈善基金會(基金會)捐贈港幣四千萬,讓同學得以運用創新思維與技術,解決世界問題,並在資源匱乏的地區發揮正面影響力。 正愛慈善基金會是一個致力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慈善組織,其項目主要支持教育發展及幫助特別是香港與東南亞地區的弱勢社群。基金會的慷慨捐款將用作成立「正愛基金會創意社會服務基金」(基金) 。為感謝基金會對科大的鼎力支持,大學將學術大樓的一翼命名為「正愛慈善基金翼」。 基金會創辦人陳文耀先生及其家族成員於命名典禮上擔任主禮嘉賓,為紀念牌匾揭幕。基金會總監陳子君女士在典禮上表示﹕「科大的學者年輕而具潛力,是協助我們共同實現理想的最佳夥伴。我們希望這個基金可以讓科大學生發揮他們的想像力與專業知識,以破格思維為環球逼切的議題,提出具影響力而又可行的解決方案。」其他主禮嘉賓包括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及首席副校長倪明選教授。 史維教授表示科大與基金會有著共同的目標,便是希望透過科大在創新、設計思維與科技等方面的優勢,去實現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期望。他說﹕「我們經常鼓勵學生,以他們的意念和知識去實踐服務市民這個目標,因此這既是一項社會服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由衷感謝基金會,它的慷慨支持是對我們師生的能力和熱誠的一種肯定。」 正愛慈善基金會於2010年成立,創辦人陳文耀先生是已故陳澤富先生的長子。陳澤富先生是酒店業先驅,一手建立跨越亞洲、歐洲和美國的酒店王國,當中包括位於香港的柏寧酒店。基金會自成立以來,一直不遺餘力服務東南亞地區與香港的弱勢社群,除了在柬埔寨興建學校、資助當地學生修讀職業訓練與大學課程外,亦有贊助香港一所為長者提供服務的中醫流動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