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聞
化學生物工程, 體驗式學習, 學生創新, 校友
可殺菌的潤手霜(只供英文版本)
Three CBE students created a long-lasting antimicrobial hand cream in 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course on 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 in Spring 2020.
新聞
女性工程學, 女性/性別, 程式設計馬拉松, 綜合系統與設計, 學生創新
For Women, By Women (只供英文版本)
Mashiat Lamisa (third right) and her teammates Ilana Zimmerman (second right) and Dama Correch (third left) received the Empower Women Through Technology Prize at the cmd-f all-female* hackathon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新聞
土木及環境工程, 學生創新, 可持續智慧校園, 可持續性, 研究及科技
通向可持續樹木管理之路
「每棵樹都是活著的生命!」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暨副系主任王幼行教授一邊欣賞科大海旁附近山坡的一棵大樹,一邊有感而發。2018年9月, 颱風「山竹」襲港,將這棵樹幾乎吹斷一半。王教授最初心想大樹受此重創,也許「難逃一刧」,但它卻如奇蹟般存活下來;樹木應對惡劣天氣的韌力和復原能力,的確叫他驚喜不已! 事實上,隨著氣候轉變,極端天氣越趨頻密。為了監測這棵樹的穩定性,王教授在樹幹底部裝設了智能感應器,以便監察其傾斜角度。 這個安裝在樹上的感應器,是由以王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研發,而且源自七年前一項由學生主導、運用遙感技術探測斜坡穩定性的專題研習項目。 土木工程研究生陳斌祥是王教授團隊的成員。他說:「身為工程師,我們要尋找一個可以準確評定樹木健康狀況的方法。透過研究一棵樹的物理數據,可以準確評估樹幹傾斜是否不可逆轉,並於必要時立即進行補救。」  2017年,香港特區政府主動接觸研究團隊,探討將遙感技術用於監測樹木的可行性。當時,市場上的傳統感應器無法符合樹木感應器的兩大基本要求:第一、數據傳輸不會受極端天氣干擾;第二、省電耐用。

2019

新聞
學生創新, 青年創業, 計算機科學
以目代聽:人工智能讀唇器
Padmanabhan KRISHNAMURTHY(帕德)是來自印度的國際學生,由於姊姊曾在家鄉一家服務視障人士的志願機構工作,他對殘疾人士的困境體會甚深,很希望施以援手。皇天不負有心人,他跟隊友Amrutavarsh Sanganabasappa KINAGI (雅麥) 合作發明了取名「海倫」的讀唇器,並在剛結束的 2019年科大「校長盃」本科生發明大賽贏得大獎,體現賽事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力求卓越的精神。  兩人發明的讀唇器取名「海倫」,是為了向已故著名美國作家兼教育家海倫凱勒致敬。凱勒既盲且聾,卻能克服巨大難關,成為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傑出的人道主義先鋒。一待發展成熟,這個得獎讀唇器預計將可惠及數以百萬計人士。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多達4億6,600萬人受聽障困擾,而到了2050年,人數相信更會增至9億。 「海倫」是首個可穿戴的讀唇器。現時,助聽器只使用音頻,在嘈雜環境難以發揮效用,至於能抵禦噪音的高檔助聽器,不但售價偏高,而且產量有限,並不普及。「海倫」面世後,聽障人士可通過這裝置接收視覺信息,無需再倚賴音頻信息或昂貴的助聽器。新發明應用人工智能,利用相機將人的說話即時串流到一個運行LipNet模型的遠程裝置。LipNet模型由牛津大學、英國 DeepMind科技公司及加拿大高等研究所共同研發,可以將不同長度序列的視頻與文本配對。 Paddy修讀計算機科學,隊友Amrut則同時主修計算機科學及數學。將於九月升讀大學三年級的兩個小伙子,由衷感激項目顧問麥鑑榮教授的悉心指導,助他們把意念轉化成得獎發明。他們說:「麥教授不但在比賽期間指點方向,更重要的是介紹我們認識有研發讀唇器經驗的學長,讓我們有機會聽取前輩的心得和意見。」  「海倫」的首要作用,自然是幫助聽障人士與別人溝通,但它的潛能絕對不容小覷:除了可供法庭書記和法律專業人員在庭上使用,也能協助警方了解閉路電視片段中的人物說話內容,重組案情。 
新聞
計算機科學, 人工智能, 大數據, 學生創新
機械人律師:你的AI調解員
離婚已讓人難受,還要處理各種法律文件和面對訴訟程序,可能令人更加心力交瘁。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的教授和校友帶領幾位學生開發了「機械人律師」,不僅能為當事人節省時間和金錢,這人工智能科技更有機會廣泛應用於法律行業。 2016年,香港的離婚率比1991年多逾兩倍。香港調解仲裁中心主席及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畢業生蘇文傑律師表示,家事調解的需求不斷上升,同時對中心資源造成壓力。他表示,很少離婚夫婦意識到高昂的法律費用和繁複冗長的法律程序會對他們的情緒造成困擾。很多人,尤其是跨境夫婦,不願意或無法當面進行歷時數月甚至數年的調解程序。 這些情況下,科技便可以化繁為簡,並避免正面衝突的發生。蘇律師於2018年夏天聯絡母校尋找合作機會,最後跟四名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三年級學生包括陳子逸、張放舟、劉殊玥和 倪政鵬組成團隊合作研發全港首個能夠草擬僱傭合約及家事調解協議書,並配以聊天機械人功能的智能系統,這個項目亦是這四名學生的畢業習作。經過九個月的努力研發,並與法律專業人士通力合作,繼而反覆測試、從錯誤中學習,他們終可分享其研究成果,期待為法律界帶來革新轉變。 負責指導學生完成這份畢業論文的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及微信-香港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副主任宋陽秋說:「這個計劃很有意思,因為該中心設計的程式以服務大眾為目標。」 機械人的首要任務,是要利用用戶根據20條問題所提供的答案,從中找出草擬協議所需的關鍵資料。用戶必須回答所有問題才能擷取協議,這個安排可以確定當事人已徹底考慮清楚離婚所要顧及的一切事項,例如子女的撫養權和贍養費等。 為了令機械人律師能媲美真人,團隊運用情感分析技術,從文字對話中識別離婚人士的真正感受和情緒。例如,當用戶輸入「我很高興」時,程式會將之理解為如釋重負而不是心花怒放。機械人律師甚至會盡力游說夫婦二人三思離婚決定。 團隊成員張放舟說:「機械人律師不但可以根據用戶的感受作出回應,更會建議用戶慎重考慮是否真的想要離婚。」他補充,若用戶態度猶豫,他們便會被轉介至其他的專業服務。
新聞
青年創業, 創業, 學生創新, 創新
Now You Can Always Be On Time (只提供英文版本)
Have you ever struggled to catch a minibus to or from campus? It’s why a new “Finding Mini” app has been developed by HKUST alumni Jason Yuen, Simon Tsang, and current student Gash Tsui. “We deploy GPS module on each minibus, and sophisticated data algorithms developed by ourselves, with factors including weather, fluctuations of traffic, and real-time traffic conditions,” says Simon. While KMB buses already had an app for arrival times, the green minibuses did not. “We were very frustrated by this situation, because we could not compare arrival times between the double decker and minibus arrival times in Choi Hung, and the stops are on different ends of the street,” says Jason.

2017

新聞
學生創新, 可持續性, 校園生活
Green Team Leads on Sustainable Dining
A vegetarian or vegan lifestyle is more than protecting the lives of innocent animals, but also to enable a more sustainable way of living. This is why one of the working groups under Green Team held series of events to educate staff and students of HKUST about the benefits of living a plant-based lifestyle.

2016

新聞
在校, 校園生活, 學生創新, 合夥, 可持續性
Bringing Expertise into Green Campus Projects
It?s been three years since the Sustainable Campus Leadership Program was launched that provides hands-on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ir own Green Campus Projects in HKUST to address different sustainability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