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8

新聞
國際, 科技
科大舉辦首個智慧城市論壇 雲集世界、國內和香港專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極智慧城市中心今天(星期五)首次舉辦智慧城市論壇,雲集本地、國內和國際專家集思廣益。 極智慧城市中心的「極」字,來自英文的GREAT字,而GREAT字也是五個字母的縮寫;它們代表環保 (Green),有復原力 (Resilient),授權 (Empowering),有適應力 (Adaptable),和有轉化力 (Transformative)。 開幕禮由科大署理校長史維教授、科大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前環境局副局長兼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首席發展顧問陸恭蕙教授主持。科大極智慧城市中心主任羅康錦教授則介紹中心的工作大計。 羅康錦教授強調:「沒有一個機構可以獨力發展智慧城市,因此必須成立一個橫跨學術界、業界和政府的平台,以創立一個跨學科、跨界別的平台。這正是中心的目標。」 陸恭蕙教授說:「科大有很多卓越的研究課題已經成為國家重點項目,包括斜坡管理、水利管理和空氣質量控制。我們可以在項目管理和政策釐訂方面,對內地和世界各國作出貢獻。同時,科大商學院的學者們也可以在融資整合方面提供專業支援。」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副局長、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會榮譽主席郭仁忠教授建議使用「虛擬地理環境」,作為建構大數據平台的基礎。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兼未來城鎮與基礎設施研究院執行院長方東平教授強調:智慧城市應該有高度適應能力,以面對天然及人為的災難。他認為智慧城市應該設置物質、社會及網上架構的系統,並建議開發一個城市模擬器,融合各學科的知識技術,為加強城市適應能力進行建模、分析和視像化工作。 此外,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和美國的專家及香港政府的代表,亦分享了各地區建設智慧城市的計劃。這論壇對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的進程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充實的數據。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社區, 國際
科大舉辦「挑戰與機會—女性·創新論壇」 慶祝國際婦女節
作為一所鼓勵性別平等及多元化以培養學生個性及全人發展的學府,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推出了一系列以#itsME為主題的國際婦女節慶祝活動,藉此加強推廣性別不應阻礙個人發展的訊息。 活動其中一項重頭戲是今日舉行的「挑戰與機會—女性·創新論壇」。論壇邀請了來自商業、創科及教育界的領袖和學生,討論不同議題,包括在STEM界別(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界)中常見的性別定型、女性在男性主導社會中所需具備的特質,以及女性在STEM與商界面對的挑戰等。 科大校友兼大疆創新科技司庫暨企業發展總監張曉楠女士先為論壇發表主題演講,揭開序幕,其後與一眾嘉賓﹕共享空間及創業網絡公司浩觀的聯合創辦人馬衡先生、內衣企業高華集團行政總裁劉敏姿女士、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林文怡博士、科大社會科學部系主任兼論壇主持蔡欣怡教授;以及兩名科大工程系學生參與討論。 本港及內地公眾亦有透過即時串流參與論壇,數十位來自八間中學﹕包括部分未能親身到場的中學生,亦有透過實時廣播,踴躍與論壇嘉賓即場進行互動。 林文怡博士表示:「我們今日的討論就如何打破性別定型,以成就更多卓越創新,帶出了一些有趣的真知灼見,希望能藉此提升社會對隱伏於潛意識中,有關性別偏見的認知,讓我們攜手創建一個更包融,更具創新與創意的社會。」 科大一直與大學的女教授協會緊密合作,改善科大學生及教授中女性的佔比。近年,科大各個社群的男女比例日趨改善,實有賴多項大學推行的新措施﹕包括鼓勵招聘女教授及不同女性與家庭友善政策等。 為響應婦女節,科大自二月起推出一連串活動,包括電影放映會、航拍機工作坊、有關性別定型的小測試、別開生面的網上活動﹕有關女性於數學、工程、科學及創科領域的照片分享,以及供網民表達對婦女節支持的特製臉書頭像框等。

2017

新聞
商業, 國際, 研究生
香港科技大學聯同耶魯管理學院和巴黎HEC商學院 合辦雙碩士學位課程 培育環球商界領袖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與全球兩間頂尖學府聯合推出雙碩士學位課程(簡稱M2M課程),為有志發展國際事業的年青人建立環球視野和跨國網絡。 科大商學院參與由全球五間著名學院首次共同策劃的M2M課程合作計劃。科大商學院率先與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Yale SOM)和法國巴黎HEC商學院(HEC Paris)合作,推出三款組合的雙碩士學位: HKUST-Yale國際管理雙碩士學位 HEC-HKUST國際管理雙碩士學位 HKUST-Yale環球運營管理雙碩士學位 三款組合的雙碩士學位課程均為期兩年,讓學員可在兩地不同院校修讀,畢業後除獲頒兩院的雙碩士學位和成為兩間學院的校友外,更受惠於兩校就業支援服務和擴闊國際網絡的機會。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表示:「為配合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人才需求,我們致力與全球頂尖學府攜手合作,冀為學員提供多元化的國際學習體驗、擴闊視野,亦為他們未來晉身環球商界作好準備。」
新聞
可持續性, 溝通, 國際
Getting to know the green team---Helene Schroeder & Joey Ho
Interview of Helene Schroeder & Joey Ho
新聞
人工智能, 國際
香港科技大學加入Partnership on AI 帶領探討因人工智能衍生的道德問題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加入了國際性非牟利合作組織 — Partnership on AI to Benefit People and Society (PAI) — 推動人工智能在亞洲區的發展之餘,亦確保其引申的道德、安全、保安、私隱、透明度以及公平性問題得到重視。 由包括亞馬遜、谷歌、臉書與微軟等科技公司巨頭所創立,PAI近日邀請科大以及其他國際知名學術機構如牛津大學網路研究院,和普林斯頓大學資訊科技政策中心等出任為其成員,科大是首個加入PAI的亞洲機構。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歡迎加入這個新同盟,他表示:「人工智能正推進我們於健康及均衡生活、交通與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但亦同時帶來有關安全、可信性、公平性及透明度等迫切隱憂。我很高興科大能在這個關鍵時刻,與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領袖一同努力,就解決這些問題一同出謀獻策。」 為了把構想付諸行動,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教授兼人工智能語音及語言技術領域方面的專家馮雁,代表科大出席PAI於10月23日及24日在柏林所舉辦,為期兩天的論壇,與全球專家就人工智能對安全及保安、勞工,以及有關科技對社會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交流。 作為PAI唯一的華裔成員,馮教授在會議中提出建立一個亞洲分會,以促進人工智能的道德發展。 隨著人口老化和技術的迅速演化,亞洲 — 尤其是中國、南韓和日本,已成為人工智能創新的主要動力之一,當中中國所擁有的龐大用戶群以及包括由科大訓練出來的大量工程人才,更令它迅速冒升為人工智能的超級大國。馮教授在論壇上提出,人工智能現有的道德標準,必須轉化為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及歷史背景具敏感度的應用指引,以促進全球人工智能社區的道德發展。 PAI為不同組織提供一個開放及兼容的平台,以開發人工智能、分享最佳案例、提高公眾對人工智能的了解,並促進人工智能方面的創新發展。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教育, 國際
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第八度獲全球排名第一
凱洛格 - 科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2017年排名中位列榜首,第八度榮膺全球第一EMBA課程。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教授對課程屢獲認同深表歡迎:「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為行政人員提供優質教育,培育具備環球視野的商界領袖,讓他們有能力應對現今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與凱洛格的合作模式揉合東西精髓,結合兩所學府出色的國際教學團隊及來自全球的優秀學生,於亞洲開創合辦EMBA課程的先河。」 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自1998年推出以來,一直為全球高級行政人員提供優質管理教育。由2007年至今,課程已八度榮膺世界第一,實有賴課程一直保持極高質素,以及嚴格的入學要求,在二十多年間成功建立逾九百人的強大精英校友網絡。 根據《金融時報》剛公佈的2017年全球EMBA課程排名,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在多個範疇中表現出色。在「事業發展」方面,課程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水平在畢業三年後一直高踞榜首,今年更達478,379美元 (約3,733,795港元);另畢業生在修讀課程前後的平均薪金增幅達62%。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表示:「課程再創佳績,實為慶祝課程成立二十週年的最佳禮物,我們感到非常鼓舞。這將推動我們繼續追求卓越,引進新的課程內容,以裝備同學面對全球大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科技日新月異,勢將改變全球營商環境,凱洛格-科大EMBA課程會推出如金融科技等新的內容及工作坊,以及加入一帶一路等元素,以協助環球高級行政人員掌握未來發展機會。 《金融時報》2017年EMBA排名榜全表已上載於: https://rankings.ft.com/rankings/2766/executive-mba-ranking-2017
新聞
機械人學, 國際, 獎項
科大機械人團隊橫掃九個機械人大賽獎項 包括國際水底機械人大賽全場總冠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機械人團隊(團隊)今年橫掃各項本地及國際賽事合共九項殊榮,當中包括於海洋先進技術教育(MATE)在美國加州長灘舉辦的國際遙控機械人(ROV)大賽中,勇奪世界冠軍。是該比賽自2002年開始,首支贏得世界賽全場總冠軍的亞洲團隊。 繼團隊的Robocon小隊「火之龍」於今年六月的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中八度奪冠後,另一支專責設計水底機械人的科大機械人小隊「白鯨」,亦擊敗來自歐洲、美加、亞洲,以及中東地區的24支冠軍隊伍,奪得國際遙控機械人大賽世界賽的全場總冠軍以及安全意識獎。 團隊導師兼科大環球社會中心總監胡錦添教授認為,團隊的成績斐然,全因隊員上下一心,全力以赴應戰。他說:「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與文化背景,說不同的語言,但每次面對問題,他們總能利用事實和理據這些共同語言,克服障礙,充分體現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的精神。」 15名來自10個不同地區的團員,利用各自的文化特質,為「白鯨」隊帶來獨特的優勢。例如香港的團員經常遊走深水埗鴨寮街一帶,尋求改善機械人性能的「貼士」、來自內地的隊員則埋首淘寶採購重要的機械人組件、印尼的成員協助團隊收集其國家所舉辦的同類型賽事資料;而來自美國及加拿大的成員,則以流利的英語向評審解說科大機械人的設計理念。 國際遙控機械人大賽的參賽隊伍,須控制他們的機械人於15分鐘內在水底完成包括建築工程、維護工程、環境清理及緩解風險四項任務。團隊亦須就其設計的機械人制定宣傳策略與相關推廣文件,包括編制報告等,以證明機械人符合所有技術及安全要求。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大學聯合, 國際
科大成為亞洲大學聯盟的創始成員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成為「亞洲大學聯盟」的創始成員。亞洲大學聯盟(聯盟)由清華大學發起,於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成立。聯盟由15所亞洲大學組成,旨在加強亞洲大學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並在解決區域和全球問題上發揮作用。 聯盟旨在促進學生、學者和教職員交流及互相學習,加強研究合作和創新,建立多層次的對話與討論平台,共同商討高等教育的戰略及政策,並彙編和發表有關亞洲高等教育的年度報告。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史維教授出席了啟動儀式,對「亞洲大學聯盟」的成立感到欣喜,「我們相信隨著『亞洲大學聯盟』的成立,更多公開的交流得以進行。雖然大家的語言不盡相同,但成就卻可以共同分享,而且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 科大是聯盟中唯一來自香港的創始成員。科大與國際接軌,與全球思想領袖緊密聯繫,期望可藉此幫助其他成員進一步邁向國際化。史維教授表示:「我們的經驗將可作為其他大學的參考個案。」 聯盟的使命旨在解決區域性與全球性在高等教育、經濟及科技發展方面的挑戰。隨著亞洲新興市場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聯盟將致力提升亞洲大學成員在世界舞台上的話語權。 「亞洲大學聯盟」十五名創始成員包括:香港科技大學、朱拉隆功大學、印度理工學院、沙特國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北京大學、首爾大學、清華大學、阿聯酋大學、印度尼西亞大學、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馬來亞大學、東京大學及仰光大學。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www.ust.hk)是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其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臻達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園國際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學科研究,培育具國際視野、創業精神及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科大的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獲得最多「世界領先」評級,亦於最新的《QS》年輕大學排名位列全球第2,而科大的畢業生在2016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排名第13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傳媒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