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創業, 創新
科大於第四十九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創歷史佳績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第四十九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取得破紀錄的驕人成績,36支參展隊伍一共奪得36個獎項,包括中國代表團發明和創新優秀獎、四個評審團嘉許金獎、以及多個金、銀、銅獎,獲獎數目屬歷年之冠。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帶領的突破性研究,以血液中的可溶性ST2(sST2)蛋白為治療靶點開發阿爾茲海默症藥物的創新策略,榮獲中國代表團發明和創新優秀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兩個獎項。研究成果為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開發開拓了新方向。針對sST2的治療方法能夠降低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和改善患者的病理症狀,有望成為比傳統阿爾茲海默症治療方法更簡單、侵入性較低和安全的新型治療策略。 另外三項獲評審團嘉許金獎的項目,分別是由科大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及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吳宏偉教授領導,以都市固體廢物製成的無水泥環保磚;由科大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助理教授向暢穎教授帶領,用於隔熱的先進光電智能窗口;以及由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團隊所開發的紮鐵機械人,該中心為科大牽頭成立的其中一間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研究中心。 是次寫下科大歷史佳績的36個參展項目涵蓋多個領域,包括生物醫學與健康、資訊科技與人工智能、智能建造,以及可持續發展與新能源。除了紮鐵機械人,另外有五個項目亦由科大牽頭成立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研究中心,包括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及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與世界頂尖科研機構共同研發。這些項目涉及基因組編輯、細胞治療、智能塔式起重機、自動工具鏈、人工智能加速器等前沿技術。 是次參展的項目亦包括一些由科大與政府和行業領導者進行合作的研發項目,以期為社會帶來深遠的貢獻,例如與教育局合作、專為香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 (HKMOOC)而研發的虛擬課程。此外,科大亦與港鐵公司和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合作,分別開發多重交通彷真模型,以估算乘客量,以及結合人工智能、機械技術和物聯網的數位孿生平台,供物管行業使用。此外,當中24項參展的創新成果已在科大支持下成立初創企業,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對社會有貢獻的解決方案,在知識轉移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2022

新聞
創業, 創新, 行業參與
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科大業界交流日展示豐碩科研成果 拓展校企合作
科大今天舉辦業界交流日,展示涵蓋四個領域的31項創新發明。
新聞
創業,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影響力系列:半導體產業新勢力
科技公司翼助國家提升半導體生產力及性能,實現自給自足。
新聞
青年創業, 創業, 創新, 比賽
科大-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2022 以創意應對身心健康、環境安全等議題
身心健康、環境安全是今年「科大-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的焦點議題。
新聞
創業, 人工智能, 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
用電話給自己把脈
用手機掃描一下,30秒便得出一系列健康數據。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徹底改變了世界原來的樣貌,商界需要迅速應變以適應新常態,香港初創公司PanopticAI 也是其中之一。創辧人覷準市場在社交距離限制下,人們對遙距診斷及自我診斷的需求大增,因此積極拓展相關科技的應用。 智能手機監察健康 團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了一個全遙距的健康監測程式,與坊間利用LED感應的健康監測手錶不同,PanopticAI的程式可連接到使用者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腦鏡頭,測量使用者皮膚上出現的輕微顏色變化,從而計算血流量,再得出一系列的健康數據。 公司行政總裁黃君朗說:「在網上就診前,使用者只需用手機掃描一下,30秒左右便得出反映個人生命跡象的一系列數據。」 這些數據包括心跳、呼吸頻率、血壓、血氧濃度和心跳變異度;程式還會利用團隊研發的視像掃描演算法,根據收集得到的數據推算出使用者的壓力指數、能量水平和健康風險因素等結果。 君朗目前正在科大攻讀生物工程學博士課程,他參與的研究團隊在2018年起與政府合作,在邊境口岸和政府辦公室等設立智能體溫監測系統。PanopticAI就是君朗與團隊成員在研究期間同時創立,另外三位聯合創辦人都是來自科大,包括工業工程和物流管理博士陳經緯、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哲學碩士陳子泰,以及負責帶領研究小組的工程學院教授蘇孝宇。
新聞
創業, 比賽, 創新
「科大-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2022」邀本地及海外人才參賽 為大學三十周年誌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直致力開拓校園國際化,促進學術及文化的國際交流,鼓勵學生擴闊國際視野。適逢大學30周年,科大首次邀請本地及海外選手一同參加第12屆「科大-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是次活動更將頒發額外獎金,藉此推動一眾本地及海外參賽者提出更多創新方案,創造更高社會價值,並藉比賽促進跨地域的多元文化發展,同時喚起公眾對創業意念的關注。 多年來,全賴信和集團鼎力支持,科大主辦的一年一度「百萬獎金創業大賽」已從一個於校園培養人才的大學比賽平台,發展成地區性賽事, 旨在把香港塑造成一個更完善創新的科技樞紐。今年大會更進一步擴大賽區,邀請海外人才參與,入圍的海外參賽者將會夥拍科大學生一同參與賽事。經過三輪評審後,9隊入圍隊伍便會隨即誕生,並將他們的商業企劃展示給由創業投資者、企業代表及教師組成的評審團。是次還特別邀請了來自新加坡和加拿大等海外的投資者和專家參與評審,加強各領域交流,協助推動香港的創新科技產業走向世界。此外,決賽賽事將首次向全球觀眾線上直播,最終選出的3隊勝出隊伍將獲頒白金、金、銀獎三個大獎及其現金獎,每组更會獲發港幣$100,000元的30周年特別獎金。 科大創業中心助理主任及「科大-信和百萬獎金創業大賽2022」負責人蔡志全先生表示很期待看到有更多創新的點子:「為展示出大賽對科技業界和科大的重要性,我們將成立全新的委員會,由來自全球的投資者和教師組成,並增設新的獎項。而大會更將首次向本地和海外觀眾直播決賽和頒獎典禮。我們期待可在是次活動中看見同學們帶來更多革新及多元化的想法,同時希望透過此意義重大的大賽,幫助參賽團隊進一步發展,把他們的企劃介紹給全球觀眾,從而獲得融資的機會和接觸更多潛在客戶。」

2020

新聞
創業, 可持續性, 學生創新
吃掉餐具對抗污染
新冠肺炎疫情令更多人選擇外賣和送餐服務,因此製造更多塑膠廢物,加重堆填區壓力。你有否想過用餐後把匙羹、叉子、筷子等餐具一同吃掉,以減少用完即棄的塑膠垃圾? 這正正是Planeteers三位創辦人Aditi DEODHAR、Swapnil MISHRA和 Srijan SAXENA為減少塑膠污染而想出的主意。 Aditi說:「社交距離措施令更多市民改買外賣食物,為香港的堆填區製造大量塑膠廢物。」根據政府統計數據,香港人在2018年每天棄置約 166噸塑膠餐具。由於新冠肺炎或許還會持續一段日子,這數字預計會不斷上升。 Planeteers於2020年成立,三位創辦人分別是現正就讀環境科學及管理碩士課程一年級的 Aditi、三年級經濟系本科生 Swapnil及科技及管理雙學位課程三年級生 Srijan 。這個三人團隊共同研發了一種以純素和可生物降解材料製成的食具,代替用完即棄餐具,以解決香港迫在眉睫的廢物及塑料污染問題。 通過比賽實踐意念 Aditi早在2019年已有創辦Planeteers的念頭,直至2020年三人決定參加由科大與信和集團合辦的「100萬元創業計劃大賽」,才得以將意念付諸實踐。她說:「我著眼大事,希望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很高興我們能夠創出屬於自己的意念之餘,還可以見識其他參賽者的嶄新構思,的確叫人大開眼界。」 

2021

新聞
創業, 青年創業, 人工智能, 商業, 大數據
人工智能初創的逆轉勝
屠厚鈞 (右)和其他 Dayta AI 的創辦人毋懼創業路上的失敗和挑戰,沉著應變,重整旗鼓。 屢敗屢戰,越挫越勇,是初創企業的生存之道。在四年的創業路上,屠厚鈞(Patrick)和拍檔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挫折。然而,這群只有26歲的初生之犢,已懂得如何迅速應變,擺脫困境。每次失敗,都代表一個新的契機。憑著這股信念,他們重整旗鼓,最終創業成功,公司甚至入圍《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菁英榜》。他們的創業之旅始於2017年。當時Patrick還是學生,一邊在科大修讀最後一年的工商管理課程,一邊當兼職補習老師。他回憶說:「我與兩位朋友成立了一個人工智能網上學習平台,透過大數據分析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事與願違,這個經營模式當時無法吸引足夠投資者,三位創辦人最終虧本,並決定結束業務。Patrick說:「雖然未能打響頭炮,但更重要的是怎樣重新出發! 我們掌握了人工智能技術,加上市場對人工智能有龐大的需求,我們欠缺的是一個更有吸引力的商業模式。」 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人。幾個月後,創業團隊參加由全球最大奢侈品巨擘LVMH舉辦的初創大賽,提出以閉路電視收集顧客的行為數據,在不辬識客人身分的情況下進行實時分析,協助店舖調配資源,提升效益。 他們的構思獲得評判青睞,勝出比賽,讓他們再次踏上創業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