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Thumbnail
新闻
化学
破解硼杂环:科大化学家发现硼杂环新合成方法
硼杂环化合物是重要的结构支架,近年在催化剂、合成化学、材料科学和药物开发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元、五元及六元硼杂环上,对四元硼杂环的探索仍然非常有限。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化学系全杨健教授和林振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吕海荣教授合作,在发展高效的四元硼杂环合成方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令以往难以获得的硼杂环亦得以轻易合成,预期将能实现更多实际应用。 硼杂环化合物作为重要的结构基元,在药物化学与功能材料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其中,五元和六元硼杂环体系已在生物活性分子与光电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四元硼杂环具有显著的环张力,预期能带来丰富的反应性,但由于缺乏高效且通用的合成方法,长久以来限制了对四元硼杂环性质和应用的研究。 此次研究发现了全新的硼杂环合成路径,其关键在于研究团队成功解锁了硼碳双自由基(BCDR)化学。通过光促进的能量转移催化策略形成碳硼双自由基中间体。这项研究的重要突破是首次在四元硼杂环中成功实现了稳定性和反应性的有效平衡,使以往难以获得的其他硼杂环得以轻易合成,这些硼杂环有望在硼药物和分子功能材料等领域获得应用。 全教授补充:“更重要的是,应力性硼杂环的反应与稳定性平衡的概念和策略,不仅促进了硼杂环合成砌块的发展,更将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转向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从而吸引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 这项研究已于2025年4月发表于《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期刊。论文第一作者是科大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王欣谋博士,博士生张沛琪则进行了 DFT 计算;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全教授、林教授和吕教授。
科大的赵吉东教授(中)及Amiya Prakash Das博士(右)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Thomas Sweijen博士(左)携手合作,研发了一种革命性的计算框架,深化了科学界对土壤、沙粒和药物粉末等颗粒材料动力学的理解。
新闻
研究及科技, 研究, 土木及环境工程, 物理学
科大团队开发新模型 提升山泥倾泻预测准确度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革命性的计算框架,深化了科学界对土壤、沙粒和药物粉末等颗粒材料动力学的理解。此突破性模型能透过综合分析水、空气及粒子间的相互物理作用,准确预测山泥倾泻,改善农业灌溉及石油抽取系统,并有助提升食物和药物的製造流程。 预测颗粒材料动力的挑战 固体颗粒材料(如:土壤、沙子,以及製药和食品生产中使用的粉末)的流动,是支配许多自然环境与工业过程的基本机制。理解这些颗粒与周边流体(如水、空气)的互动关係,对预测土壤崩塌或流体渗漏等状况至关重要。然而,现存模型在捕捉这些相互作用,尤其是当这些物质处于「不完全饱和状态」,因而牵涉到毛细吸力、黏滞力等複杂的计算因素在内时,要精准预测这些状况极为困难。 PUA-DEM革新颗粒模型范式 为应对这些挑战,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的赵吉东教授及其团队研发了「孔隙单元体 – 离散元模型」(简称PUA-DEM模型)。有别于传统模型多採用过度简化的单向流固耦合分析(如仅考虑流体对固体的单向影响等),PUA-DEM模型能综合计算颗粒、空气和水之间的物理交互动态,透过多向耦合分析,精准捕捉固体及流体的移动,并能准确模拟颗粒在不同饱和状态 (从完全湿透至完全乾燥的情况)下,压力释放程度的变化。 基于基础物理原理,这首创模型能精准预测流体和固体在交互作用下各种複杂状况,在岩土工程、环境科学与工业製造等领域,均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颗粒模型应用广泛 研究团队正寻求与政府及业界合作,期望应用此技术以助解决现实生活的不同挑战。当中包括开发山泥倾泻早期预警系统; 透过模拟根土保水能力的交互作用以完善洒水灌溉策略;以及透过多方流体预测系统以协助改进现时石油採集以及碳封存工序的效率等。除此以外,新技术亦有望革新药物製造,透过更精准控制粉末的加工程序,使药物生产更安全和更高效,并有助确保药物剂量的一致性,从而提升疗效及改善病人预后。在食品製造方面,新技术可望革新咖啡、糖,以及婴儿配方奶粉等颗粒生产工序,改善其质地、溶解度以及保存稳定性等,亦有效减少耗能与浪费。
科大获AGC Asia Pacific Pte. Ltd.及SKSE Inc.捐赠 支持智能建筑集成光伏系统(BIPV)研究计划
新闻
捐款, 合伙, 大学发展
科大获AGC Asia Pacific Pte. Ltd.及SKSE Inc.捐赠 支持智能建筑集成光伏系统(BIPV)研究计划(只供英文版本)
HKUST has received an in-kind donation from AGC Asia Pacific Pte. Ltd., a global leading glass supplier, and SKSE Inc., a Korean leading manufacturer of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 (BIPV). This collaboration was formalized during a signing ceremony held at HKUST on April 10, 2025.
科大举办国家卫生健康系统高级行政管理干部短期研修班开班仪式。
新闻
Thought Leadership, 环球健康科技
科大举办「香港赛马会国家卫生健康高端人才奖学金」项目下首个短期研修班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一直致力推动医疗科技发展,实践创新思维,引领科技突破。 科大早前举办首个国家卫生健康系统高级行政管理干部的短期研修班,邀请多位全球顶尖学者与业界领袖,为来自中国内地卫生健康系统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精心设计内容丰富的研修课程。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健委)与香港赛马会(马会)去年签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香港赛马会关于卫生健康高端人才奖学金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并成立「香港赛马会国家卫生健康高端人才奖学金」项目,而此课程是其中首个短期课程。 内容涵盖环球健康治理、医疗科技应用及公共卫生策略等关键议题,配合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加强全国医疗人才发展。  课程于4月6日至19日期间举行,科大接待了25位来自中央部委包括国家卫生健委,以及19个不同省市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他们安排一系列讲座、香港医疗机构实地考察及管理案例专题研讨会等多元化内容。 开班仪式邀得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担任主礼嘉宾,并由医卫生局代表团向学员详细介绍香港的卫生健康体系。 医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表示,这次研修班的主题是「科技赋能卫生健康」,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变革的核心动力,更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他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于2023年及2024年《施政报告》中强调,特区政府会以制度创新配合科技,全力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包括筹建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强化香港特区自主药物审批能力; 以及积极提升香港临床试验能力,推动创新生物医药成果转化。 此外,我们亦正研究成立『真实世界研究及应用中心』,加快新药在香港特区、内地和国外审批上市。」
附有黄仁勋博士亲笔签名及寄语的皮衣獲科大校董会成员及校友曾建中先生认捐1000万港币。
新闻
合伙
香港科技大学基金首届智汇晚宴筹得逾3500万港元 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
逾200位来自学界、商界及慈善界的翘楚于上周六齐聚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出席香港科技大学基金(科大基金)首届《智汇》晚宴。 这场盛会是科大基金的重要里程,彰显各界对推动未来创新与人才培育的坚定承诺,晚宴成功筹得超过3500万港元捐款,当中包括由NVID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科大2024年荣誉工程学博士黄仁勋博士所捐赠的两件亲笔签名皮衣,以及黄博士为皮衣募捐所得额外提供的配对捐款。 这笔捐款将有助推动科大培养顶尖人才、开拓前沿创新。 科大基金由大学校董会设立,旨在凝聚志同道合的支持者,以助力科大践行其启迪思维、创新突破、推动变革的使命。 此次晚宴不仅是科大基金的重要庆典,科大仝人更希望通过深化现有合作、缔结新协作伙伴,提升大学的教学科研实力,及为学生教育与职业发展注入动力。 群贤毕至 共绘未来 晚宴以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长叶玉如教授及科大基金主席叶毓强教授的欢迎辞揭开序幕。 现场星光熠熠,出席嘉宾包括:非凡集团主席李宁博士; 瑞安集团创办人兼主席、科大顾问委员会荣誉主席罗康瑞博士;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博士; 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及董事胡应湘爵士;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非执行副主席郑志刚博士; 旭日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勋先生和著名艺人钟镇涛先生等。科大校董会副主席施熙德女士、大学司库姚建华先生、副校长(行政)兼署理副校长(大学拓展)谭嘉因教授等校方高层亦有出席活动。
Soft-spoken Nick Chin put into practice skills acquired at HKUST, where he obtained three degrees: PhD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MSc i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BEng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新闻
创新, 校友, 创业, 人工智能, 生物工程学, 健康, 工业工程及决策分析学
Engineer Who Made Hong Kong Home is Innovating Healthcare Technology(只供英文版本)
Pursuing undergraduate studies in Hong Kong 15 years ago marked the start of a highly rewarding journey for Malaysian native Dr. Nick CHIN Jing-Wei. He not only realized his dream of establishing a technology start-up, but also set up his own family here.
科大物理学系助理教授宋雪洋教授荣获2025年「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表彰她在凝聚态物理学的突破性研究。她聚焦解密量子材料,其研究有望助设计出新型材料,开创前沿、突破性的节能技术,并应用至小型电器,以至大型供电网络等不同层面。
新闻
研究及科技, 研究, 物理学, 奖项, 奖项及排名
量子跃动:科大物理学家探寻「完美」材料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学系助理教授宋雪洋教授荣获2025年「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表彰她在凝聚态物理学的突破性研究。她的研究有望设计出高效导电或导热的材料,革新能源技术。宋教授将获裘槎基金会颁发500万港元研究资金,以支持其研究。 「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是裘槎基金会最顶尖的奖项之一,旨在培育香港科研界的明日之星,获颁授此荣誉的学者需拥有卓越的博士研究工作、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且对所属的研究领域有重大贡献。 解密量子世界   推进可持续未来 宋雪洋教授的研究聚焦「解密」量子材料,这些物质具超导体特性及粒子出现分数化行为,她专注在研究阻挫量子磁体、分数量子霍尔状态及奇异超导态等量子材料,探讨分数化与规范结构等新兴物理现象。她的研究运用对称性、反常现象及拓扑学等尖端框架,解析先进材料(尤其是二维系统,如转角系统)的物理特性与相变过程。透过结合理论、解析模型与计算模拟工具,她将基础物理结合实际应用,包括高效能材料与新型器件。 奖项推动量子材料创新 「对于能够荣获『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我感到无比荣幸与振奋」,宋教授表示,「凭借这份支持,让我们能放胆依循自己的好奇心以及兴趣所在进行研究,我的目标是揭开量子材料之谜,探寻为何一些材料有极其高效或反直觉的导电或导热能力,通过破解这些现象,我们可以设计新型材料,开创前沿、突破性的节能技术,并应用至小型电器,以至大型供电网络等不同层面。」
研究院院长贾佳亚教授向嘉宾展示由其团队设计的机械臂。
新闻
研究及科技, 研究, 人工智能
科大成立冯诺依曼研究院 领航人工智能创新
为响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全力发展人工智能(AI)为关键产业的策略,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正式成立冯诺依曼研究院(Von Neumann Institute),整合具身智能、生成式AI及先进超级运算等技术,推动跨学科协作,促进新质生产力,以迎接AI世代。 冯诺依曼研究院以著名电脑科学家、人称「电脑之父」的约翰·冯·诺依曼命名,其开创的「冯诺伊曼架构」,对当今的AI演算法影响深远。研究院将由计算机视觉与AI领域知名专家、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兼独角兽企业思谋集团创始人贾佳亚教授领导,凭借科大在AI领域的坚实基础,以及贾教授广泛的产业网络,研究院将致力于构建完整的AI生态系统,加强产学研合作,并通过中学拓展计划,培育新一代AI人才。 Vonnex机械人展现AI突破 出席研究院开幕礼的主礼嘉宾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匈牙利驻香港总领事柯泰安 (Dr. Pál Kertész) 、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长叶玉如教授以及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等。其中,贾教授团队研发的AI机械人Vonnex更参与揭幕仪式,展现了其流畅的操作与多模态感知系统,并能同时处理视觉、触觉和声音等资讯,彰显机械人技术的潜能。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致开幕辞中表示:「特区政府相信人工智能蕴藏巨大的潜力。我们的目标是通过『AI+』策略,将AI融入各行各业。冯诺依曼研究院汇聚了科大、思谋集团及港投公司等多方人才与资源,集合卓越的学术水平、坚实的基础研究、丰富的业界经验,更拥有庞大的企业与投资者网络。我们期望研究院能成为开拓AI应用场景与推动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平台,为香港不断发展的创科生态系统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