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0

新闻
构建香港智慧城市(只供英文版本)
Prof. CHEN Ka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now the brain behind what will become Hong Kong’s ‘brain’ in future – the next-gener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computing hub for the entire city that encompasses smart bus schedules, taxi dispatch, typhoon warning, medical diagnosis, fintech and others.

新闻
壮大创科人才库
有别于科技巨企,中小型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并没有足够资源去聘请对创新科技抱有热忱的实习生;另一方面,大型科技公司所提供的实习机会亦一位难求,竞争激烈。为了满足双方需求,科大参加了由香港政府推出的「创科实习计划」,使逾300名科大学生成功获得实习机会,人数是本地参与大学之冠。「创科实习计划」由创新科技署提供,特别为教资会资助大学的学生而设,旨在培养他们在毕业后投身科技行业的兴趣,借此增添本地的创科人才。主修计算机工程的三年级生Monesh Govind LALWANI,便以暑期实习生的身份,受聘于本地一家研发流动教育平台的企业 — 文承智能教育有限公司。在两个月的实习期里,Monesh负责为公司建立网站,一手包办设计、构建和推广工作。他十分庆幸自己可以借此磨练其资讯科技方面的技能,还可以学习公司的整体运作,包括其商业模式。

新闻
科大共同领导研究:随社交距离限制放宽 全民戴口罩防止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具迫切性
正当全球政府计划逐步解除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实施、导致日常生活受到影响的「封城」或社交距离限制措施,一个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计算器科学家共同领导的跨学科研究最近发现,全民戴口罩是具迫切性的非药物解决方案,可以在没有任何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面世之前遏止新冠肺炎传播或防止第二波疫情爆发。
由计算器科学系吴德恺教授共同领导的团队,建立了两个理论性数学模型预测随时间推移,人民戴口罩对疫情的影响。第一个模型运用了标准流行病学SEIR模型1推算全民戴口罩的效果。第二个模型是由人工智能启发的行为者基础模型,清晰地模拟因为在物理空间中移动的个体之间的接触而发生的感染。研究团队亦考虑到口罩的有效过滤程度不同,发现民众即使只使用廉价、十分容易购置的非医用口罩,或仅具有70%有效过滤程的自制口罩,模拟结果仍然相同。此结果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一些个别地区必须为医护人员保留医用口罩。
团队的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在首轮疫情爆发大约50天后及解除「封城」措施之前,绝大多数(80-90%)的公众都佩戴口罩,新的新冠肺炎感染数字可显著下降,避免第二波爆发。不过,如果没有全民戴口罩(例如,只有一半的人口使用口罩)或者如果迟了推行全民戴口罩(例如推迟到首轮疫情爆发后第75天才进行),要显著减缓的病毒传播就变得不可能。

新闻
科大团队研发地理围栏技术为新冠肺炎家居检疫措施提供智能解决方案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地理围栏技术,为政府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推出的强制家居检疫措施,提供更省时便捷的智慧核心解决方案。
随着新冠肺炎病毒于全球迅速蔓延,香港已对所有经海外入境的人士实施抵港后的检疫安排。作为一个强制性措施,受隔离人士需透过实时通讯应用程序,定期向政府人员分享他们的实时位置,或接听当局讯息中心的突击来电。这安排不但令政府花费大量资源进行监控,亦为接受检疫人士带来不便。
为提升检疫措施的成本效益,由科大计算器科学及工程学系兼创业中心主任陈双幸教授领导的一支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自动化地理围栏技术「Signature Home」。科大将有关技术的特许使用权授予一间初创公司「随赏科技」,并透过该公司开发一个新手机应用程序「居安抗疫」。程序自上周(2020年3月14日)起获公众应用,以一个更节省资源及便捷的方式监控家庭检疫。配合蓝牙连接的电子手环,程序会准确检测受检疫人士有否遵守检疫令,并会于有关人士违反检疫令时通知有关当局。
地理围栏技术「Signature Home」的主要原理是透过收集于某地方(如家居) 出现之不同种类的环境讯号,如Wi-Fi、蓝牙、流动通讯网络等,并将这些讯号群化成独一无二、足以卷标该位置的「签署认证」。如果监测当局收集到的讯号与这些「签署认证」的讯号不同,即表示该受检疫人士很可能已离开该特定位置。透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持续收集并了解同一地方所收集到的一篮子讯号,「Signature Home」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家居环境,从而实现准确的家居检疫监控。
陈双幸教授表示:「我想感谢大学就本人研究及有关Signature Home技术于特许使用权方面的支持。透过技术开发、转移及应用,科研的价值能在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尤其是在这个关键而充满挑战的时刻,能将本港研发的技术回馈给我们的社会,这实在令我非常有成就感。」陈教授此前发明的另一种室内定位技术,现已透过随赏科技被广泛应用到大湾区的大型购物中心和医院当中。
2019

新闻
Let's Play it Smart on Computer Interfaces (只提供英文版本)
Brain-machine interface - or the technology to synergize the brain with an external device so the latter can carry out orders, has been frequently featured in sci-fi movies as futuristic fantasy.
Instead of maneuvering with our fingertips, individuals connected to such devices can transmit their thoughts, and the machines would do their bidding like magic.
Recently, an American start-up promised to make this scenario a reality.
A small chip would be surgically inserted into one's brain, which is then connected to a receiver with or without a wire, allowing the user to control things like a mouse or a keyboard.
The company is even aiming to make the implant surgery equivalent to a simple surgical procedure like LASIK where one can walk away within hours.
While this sounds revolutionary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s the general public ready to sign up for its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