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科大参与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 展示医疗科技及人工智能的领先地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于2025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上,分享其对未来医学与健康领域发展的前瞻性见解及彰显其在医疗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作为高峰论坛「专题分论坛及医疗创新」界别的唯一合作伙伴,科大向逾千与会者,包括:来自全球的政策制定者、医疗专家、业界领袖、初创公司及投资者,重点介绍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的合作如何缔造更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
高峰论坛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合办,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开幕典礼邀请了多位重量级领导出席,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曹雪涛院士,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冯海沧先生作特别致辞。
主题环节:推动医疗健康公平与创新
首场主题环节《塑造更公平与可持续的健康体系》汇聚了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包括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亚太经合组织卫生工作组主席Victor Yosef MELT CAMPOS医生、法国大学医院全国协会主席国际事务特使Frédéric RIMATTEI先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Martin TAYLOR先生,以及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吴晓滨博士,并由香港大学教研发展基金主席徐立之教授主持,讨论重点为消除医疗差距及发挥学术与产业的协同效应。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我们的时代面对非常复杂的健康议题,从爆发大规模的疫病到医护人力短缺,都需要各方前所未有的合作。大学是促进全球健康公平的强大催化剂,但没有任何一间院校或机构能独自解决系统性挑战。我们必须透过培育人才、推进转化研究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加速从科技创新转化为产生具影响力成果的过程,让优质医疗保健成为全民的权利。」

新闻
科大牵头全球可持续发展项目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牵头的全球跨学科倡议——「推动自然和人为环境可持续性的无缝预测与服务计划」(简称SEPRESS),近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认可,并纳入「联合国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2024-2033)」(IDSSD)行动计划之一。未来十年,SEPRESS 将携手全球合作伙伴,聚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多领域需求,通过持续革新天气与气候的无缝预测技术,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SEPRESS 不仅着眼全面提升气候应变能力,更旨在产生深远的全球影响力,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推动的研究成果将惠及全球各地区,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最不发达国家,帮助这些地区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SEPRESS计划由科大世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WSDI)及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CCRS)主任陆萌茜教授领衔。发起阶段已成功汇聚来自中国内地、尼泊尔、埃及、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干达、坦桑尼亚及泰国等12个合作伙伴的加入,包括大学、国家气象与水文机构与研究中心等。2025年5月7日,作为首批获得UNESCO IDSSD认可的全球25个行动计划之一,SEPRESS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第十届联合国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STI Forum)中展出。

新闻
科大团队开发新模型 提升山泥倾泻预测准确度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革命性的计算框架,深化了科学界对土壤、沙粒和药物粉末等颗粒材料动力学的理解。此突破性模型能透过综合分析水、空气及粒子间的相互物理作用,准确预测山泥倾泻,改善农业灌溉及石油抽取系统,并有助提升食物和药物的製造流程。
预测颗粒材料动力的挑战
固体颗粒材料(如:土壤、沙子,以及製药和食品生产中使用的粉末)的流动,是支配许多自然环境与工业过程的基本机制。理解这些颗粒与周边流体(如水、空气)的互动关係,对预测土壤崩塌或流体渗漏等状况至关重要。然而,现存模型在捕捉这些相互作用,尤其是当这些物质处于「不完全饱和状态」,因而牵涉到毛细吸力、黏滞力等複杂的计算因素在内时,要精准预测这些状况极为困难。
PUA-DEM革新颗粒模型范式
为应对这些挑战,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的赵吉东教授及其团队研发了「孔隙单元体 – 离散元模型」(简称PUA-DEM模型)。有别于传统模型多採用过度简化的单向流固耦合分析(如仅考虑流体对固体的单向影响等),PUA-DEM模型能综合计算颗粒、空气和水之间的物理交互动态,透过多向耦合分析,精准捕捉固体及流体的移动,并能准确模拟颗粒在不同饱和状态 (从完全湿透至完全乾燥的情况)下,压力释放程度的变化。
基于基础物理原理,这首创模型能精准预测流体和固体在交互作用下各种複杂状况,在岩土工程、环境科学与工业製造等领域,均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颗粒模型应用广泛
研究团队正寻求与政府及业界合作,期望应用此技术以助解决现实生活的不同挑战。当中包括开发山泥倾泻早期预警系统; 透过模拟根土保水能力的交互作用以完善洒水灌溉策略;以及透过多方流体预测系统以协助改进现时石油採集以及碳封存工序的效率等。除此以外,新技术亦有望革新药物製造,透过更精准控制粉末的加工程序,使药物生产更安全和更高效,并有助确保药物剂量的一致性,从而提升疗效及改善病人预后。在食品製造方面,新技术可望革新咖啡、糖,以及婴儿配方奶粉等颗粒生产工序,改善其质地、溶解度以及保存稳定性等,亦有效减少耗能与浪费。

新闻
量子跃动:科大物理学家探寻「完美」材料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学系助理教授宋雪洋教授荣获2025年「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表彰她在凝聚态物理学的突破性研究。她的研究有望设计出高效导电或导热的材料,革新能源技术。宋教授将获裘槎基金会颁发500万港元研究资金,以支持其研究。
「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是裘槎基金会最顶尖的奖项之一,旨在培育香港科研界的明日之星,获颁授此荣誉的学者需拥有卓越的博士研究工作、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且对所属的研究领域有重大贡献。
解密量子世界 推进可持续未来
宋雪洋教授的研究聚焦「解密」量子材料,这些物质具超导体特性及粒子出现分数化行为,她专注在研究阻挫量子磁体、分数量子霍尔状态及奇异超导态等量子材料,探讨分数化与规范结构等新兴物理现象。她的研究运用对称性、反常现象及拓扑学等尖端框架,解析先进材料(尤其是二维系统,如转角系统)的物理特性与相变过程。透过结合理论、解析模型与计算模拟工具,她将基础物理结合实际应用,包括高效能材料与新型器件。
奖项推动量子材料创新
「对于能够荣获『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我感到无比荣幸与振奋」,宋教授表示,「凭借这份支持,让我们能放胆依循自己的好奇心以及兴趣所在进行研究,我的目标是揭开量子材料之谜,探寻为何一些材料有极其高效或反直觉的导电或导热能力,通过破解这些现象,我们可以设计新型材料,开创前沿、突破性的节能技术,并应用至小型电器,以至大型供电网络等不同层面。」

新闻
科大成立冯诺依曼研究院 领航人工智能创新
为响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全力发展人工智能(AI)为关键产业的策略,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正式成立冯诺依曼研究院(Von Neumann Institute),整合具身智能、生成式AI及先进超级运算等技术,推动跨学科协作,促进新质生产力,以迎接AI世代。
冯诺依曼研究院以著名电脑科学家、人称「电脑之父」的约翰·冯·诺依曼命名,其开创的「冯诺伊曼架构」,对当今的AI演算法影响深远。研究院将由计算机视觉与AI领域知名专家、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兼独角兽企业思谋集团创始人贾佳亚教授领导,凭借科大在AI领域的坚实基础,以及贾教授广泛的产业网络,研究院将致力于构建完整的AI生态系统,加强产学研合作,并通过中学拓展计划,培育新一代AI人才。
Vonnex机械人展现AI突破
出席研究院开幕礼的主礼嘉宾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匈牙利驻香港总领事柯泰安 (Dr. Pál Kertész) 、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长叶玉如教授以及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等。其中,贾教授团队研发的AI机械人Vonnex更参与揭幕仪式,展现了其流畅的操作与多模态感知系统,并能同时处理视觉、触觉和声音等资讯,彰显机械人技术的潜能。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致开幕辞中表示:「特区政府相信人工智能蕴藏巨大的潜力。我们的目标是通过『AI+』策略,将AI融入各行各业。冯诺依曼研究院汇聚了科大、思谋集团及港投公司等多方人才与资源,集合卓越的学术水平、坚实的基础研究、丰富的业界经验,更拥有庞大的企业与投资者网络。我们期望研究院能成为开拓AI应用场景与推动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平台,为香港不断发展的创科生态系统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作出贡献。」

新闻
HKUST Community Benefits from Award-Winning AIoT Project to Estimate Queue Status and Occupancy(只供英文版本)
HKUST’s Engineering Commons, opened in 2013, has been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s “family room” that enhances interaction of the engineering community and enables the display of top-notch research of its faculty members. Located at a key intersection of the campus, the Engineering Commons was renovated in 2024 after being used for more than a decade. As the Commons officially reopened in October 2024, it features an array of new research applications that are most relevant to campus life, including AIoT sensing research led by Prof. Gary CHAN Shueng-Han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新闻
科大率先试用首个港产AI大模型HKGAI V1 推动教育创新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师生由即日起,可率先免费试用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开发、本港首个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HKGAI V1。该模型早前已率先获多个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试用,是次进一步开放予科大师生,使科大成为全港首家试用此模型的学府,标志着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释放教学无限潜能,有利推动更多创新意念、研究协作及负责任的AI应用实践。
HKGAI V1是香港首个基于DeepSeek模型进行全参数微调的本地生成式AI模型,由科大牵头的跨校合作研究中心HKGAI开发,并获香港特区政府「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 HKGAI V1支援粤语、普通话及英语,并特别为香港文化及语言环境度身订造,不仅能媲美国际顶尖语言模型,更在本地化的应用场景中表现卓越,兼具安全性与语境适切性。
在科大试行期间,HKGAI V1聊天机械人将有助提升教学体验,例如:可促进更多课堂讨论;借助了解推理过程增强逻辑思维;或成为人类的协作工具等。随着HKGAI V1逐步开放及普及,将可大大扩阔教学中的AI应用,使AI 不但是人类的好帮手,亦可担当逻辑推演的助手,以至进行反思及整合分析等工作,让师生在课堂内外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学习支援。此外,科大教育创新中心更会为教职员提供培训,加强他们对此崭新AI工具的理解,鼓励师生善用资源,开拓更多创新教学法,迎接 AI世代。
科大首席副校长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兴起,不仅大大提升了创新教学的成果及学习效能,还有利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是次科大引入HKGAI V1这个港产AI大模型,能为师生提供更贴合香港文化的全新教学资源,有助他们进一步探索创新教法,并开拓相关领域的研究。」

新闻
"科学界奥斯卡" 得奖名单出炉:科大共同荣膺基础物理突破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学者联同世界各地研究人员一同参与的研究项目,荣获被誉为"科学界奥斯卡"的2025年基础物理突破奖。该获嘉许的项目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旗下的超环面仪器(ATLAS) 合作组,而科大团队参与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以及跨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探索工作,为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次获奖不仅表彰ATLAS合作组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进行突破性的高能量粒子碰撞研究,亦同时印证科大研究人员过去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创新的成果。
突破奖是全球最大的科学奖项之一,由Google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Meta联合创始人马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科技界重量级人物共同创立。大会特别表彰ATLAS合作组于粒子物理领域的重大贡献,包括对希格斯玻色子性质的详细测量、稀有过程(rare processes)和正反物质不对称性(matter-antimatter asymmetry)的研究, 以及在极端条件下探索自然规律。
ATLAS 合作组汇聚全球243个机构的超过6,000名科学家、学生、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自2014年加入合作组以来,由科大、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数十名研究人员组成的香港研究团队,在推进对希格斯玻色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助科学界解开宇宙奥秘。
科大于2014年开始参与合作组,协助建设ATLAS渺子(muon)探测系统,并参与数据分析以探索新物理。香港团队在基础物理联合研究(JCFP)的框架下进行协作,成员包括10个来自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基础物理中心的物理学家、学生和工程师,他们领导测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质、开发先进分析技术方面的工作,包括详细测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质以确定质量生成对称性破缺机制、研究稀有过程和正反物质不对称性,以及在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上探索最短距离,和最极端条件下的自然规律。